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甸:废墟上开出的花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9期 | 次仁罗布  2020年09月23日12:25

2019年12月中旬我赶到了昆明,住在云南省扶贫办隔壁的一家宾馆里。

据了解,截止到2019年,云南省共有88个贫困县,其中27个为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189万户,752﹒8万人。这充分显现出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数据也改变了我之前对云南的那份富庶的想象,只感到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在与扶贫办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切身感受到云南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人员的情怀与担当。从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以来,云南省奋战在一线的第一支部书记就有2﹒6万人,驻村干部12万人,他们沉潜到贫穷、偏远的村子里,一心扑在脱贫工作上。许多干部夫妻,周末开着车带着小孩,买上大米面粉菜油,到偏远的帮扶对口村民家里去看望慰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干部由于长年累月在村子里工作,身患重疾,但仍坚守岗位;也有许多干部倒在了工作的岗位上,他们再也没能站起来……

正如云南省扶贫办宣传处冉处长所说:“我们就是把脱贫攻坚战当成一场战役在打!”

我在云南的那些个日子里,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云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场上,不仅有当地干部群众的身影,还有企业、个人的参与,更有上海、广东两地的介入,形成了东西部合力、全社会介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第一章 浴火重生

一、破碎

汽车在山间道路上飞驶,前方是一溜狭长的坝子,村镇的房舍在路边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河水从坝子中央弯弯曲曲地流淌过去,宛如一条碧绿的彩带。

鲁甸因鲁甸山而得名,是彝语的地名。鲁为彝族称号,甸意为平地、水草坝子,是指彝族人居住的平坝。汉武帝建元六年起,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到唐初近千年,它属于朱提郡、朱提县地,因境内朱提山出善银而驰名。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时期属于乌蒙土司领地,清初改土归流,雍正九年置鲁甸厅属于昭通府,民国二年改厅为县,属于滇中道,裁道后,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4月,鲁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行政公署。1958年并入昭通县。1962年恢复鲁甸县。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后,属昭通市至今。

2014年8月3日,鲁甸龙头山发生了里氏6﹒5级的强烈地震,波及巧家、会泽、昭阳等地,鲁甸的龙头山、火德红,巧家的包谷垴、老店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有617人罹难,112人失踪,23万多人被紧急疏散,12﹒23万房屋垮塌。其中,甘家寨在地震中遭到重创,60多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坍塌,被垮塌的岩石所掩埋,有52个村民不幸遇难。

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现在被整体搬迁到骡马口社区后的甘家寨。

我们的汽车从龙头山镇所在地顺着盘山路下来,就能看到一座座整齐的青瓦白墙房和绿树掩映中潺潺流淌的龙泉河,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灵秀感觉。它有一个小城镇的规模,道路四通八达,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汽车穿过一条条整齐的街道,停在了甘家寨社区里的一家客栈前。

甘家寨位于骡马社区的中心地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住在这里的人们,五年前曾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他们经历的何止是与死神的抗争,更是一次心灵的炼狱。等那一瞬间的地震过后,人们发现自己已一无所有。

可是,在这短暂的五年时间里,他们倚靠政府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援,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医治好心灵的创伤,正满怀信心地奔赴在通往小康的大道上。

天色暗了下来,甘家寨社区里的路灯亮了。

我到甘家寨社区的这半天多时间里,只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和放学回来的小孩,没有看到年轻人在社区里走动,我猜想这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读书或打工去了吧。

后来的几天时间里我采访了甘家寨的许多人,也跑到离这里9公里远的原甘家寨所在地去实地察看。甘家寨地处沙塓河、龙泉河、牛栏江的交汇处,这里坡陡山高,隔着牛栏江,对面又是一座山峰。

我和甘家寨的邹家荣站在长满枯草的山坡上,他给我指着当时谁家在哪个位置,哪家地震中去世了什么人。最后他指着山脚道路下面,靠着牛栏江的一处被掩埋的房子,对我说:“那就是我曾经的房子,里面掩埋着我最小的孩子。当时他只有11岁,正上六年级。”他说这话时,满眼泪花,表情苦涩。

山谷中涌来的风轻轻吹动他的头发,路边的蒲苇摇荡着身子,仿佛也在低声哭泣。

以前,我们站立的这块坡地被修整得比较平坦,上面错落有致地依山建着甘家寨人的房子。那时建上两层楼房的只有16户人家,其他43户都是土房,但它们都被弄成了青瓦白墙。房子的周围被甘家寨人开垦出了一层一层的梯田,上面种上了各种蔬菜,在田边地头或山上种了些花椒树。那时甘家寨属于龙泉社区,由于它位于三级电站和二级电站之间,用电和灌溉都特别方便。甘家寨人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外出打工,再加上一点儿花椒收入,每家年平均收入可达到万把块钱。他们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舒坦且安定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龙头山镇里,甘家寨的蔬菜比其他地方都熟得早,而且一年可以种上两季。等甘家寨的人从地里摘下青翠的蔬菜拿到小寨、龙头山、包谷垴、沙坝、光明等地去卖,每斤都能多卖个8角钱。等到其他地方的蔬菜上市时,甘家寨人的蔬菜差不多已经卖完了。他们种植的有辣椒、西红柿、黄瓜等,每天用摩托车驮着新鲜的蔬菜驶向不同的地方,那阵子是甘家寨人最忙活的时候,也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最美好的时光。

甘家寨的人都在计划着未来,绘织幸福生活之时,不测却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据邹家荣回忆,那天早上他到猪圈去喂猪,猪都相互拱着,欲要跑出圈外似的;再去给鸡喂食时,平时过来争抢食物的那些鸟都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不见一只到这里来争食。当时他只觉得有些不同寻常,但也没有多想,抬头只看到阴沉沉的天空。

他回屋收拾停当后,离开甘家寨去了天生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灾难已在他们的脚下游弋着。

这是让甘家寨人都刻骨铭心的时刻,时间被定格在了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

是一场走滑式的地震,震源只有12公里,却在极短的6秒钟里,释放出了6.5级地震的能量。用甘家寨人的话说,之前他们听到的是嗡——嗡——的低吼声,接着是地动山摇,垮塌的半壁山夹着石块和土,卷起漫天的尘雾,轰隆隆地往下一泻千里。山谷里雾霭腾腾,什么都看不见。等灰尘消散,幸存的人瞪着惊惧的眼睛再看时,整个甘家寨60多座房屋都不见了,被掩埋在了土石之中。人们凄惨的叫喊声、哭声响彻山谷。

山上垮塌的土石,将牛栏江活生生地截断,形成了赫然可见的一座大坝。

幸存的人呼叫着亲人的名字,他们慢慢相互靠拢,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这些幸存的人,绝大部分是因为去山上采摘花椒,才躲过了这一劫。

山上时有石头滚落下来,他们躲避着走到被掩埋的房屋旁,满心希望能寻找到生还者。这里除了满目疮痍外,他们没有找到一个生还者。但他们不愿放弃,幸存的人们不分彼此,不分亲疏,用双手挖刨那些岩石与土。

时间分分秒秒地逝去,希望也离他们越来越远,加上余震不断,甘家寨幸存的人只得扶着伤员,往天生桥方向转移。

通往天生桥的路上滚落着大小各异的石头,道路出现裂痕,他们相互依靠、帮扶,艰难地走到了天生桥,此时天色开始暗淡下来。

通知说晚上要下雨。甘家寨人用车篷搭了个帐篷,将受伤的23名伤员安置在中间,其他人围坐在周围,度过了那个令人沮丧且阴冷的不眠之夜。

那夜无比漫长,这200多名幸存者的心里一直在祈祷,希望失踪的亲人们都能活过来。他们的脸上湿漉漉的,不知是眼泪还是雨水。也有女人轻声地啜泣,那哽咽声是如此凄惨和无助。男人们却默默地坐在帐篷下,眼睛望着漆黑的夜色,让痛苦的泪水直往心里淌落。他们不能当着妇女和小孩的面哭泣,那样她们还能依靠谁,谁为她们撑起一片天呢。在这雨水淅沥、余震不断的夜里,他们最多只是轻轻地叹息一声。那叹息声沉重如山,压得他们呼吸不畅。

第二天,抢险队早早地赶到了天生桥。七点多钟,又饥又饿的甘家寨人,准备前往沙坝去。路上余震和滚石不断,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决定十个人一组地出发,这是为了便于出现状况时能紧急逃生。前方的道路被阻断了,第一组的人抬着伤员开始往山上爬,等他们走了一段距离,第二组才开始出发,之后是第三组……

他们经过艰难地爬行,终于走到了沙坝。

中午时,政府派来的救护车赶到了沙坝,医护人员给伤者进行紧急处理后,将病人送往鲁甸县医院。甘家寨的其他人又徒步前往鲁甸县,被政府安排在了人工湖旁边搭建的简易安置房里,还给他们提供了食物。

休息了一个晚上后,甘家寨幸存者的心里,割舍不下那些失踪的亲人,心里抱着一丝希望,他们决意前往甘家寨继续搜寻。

当他们来到废墟上,看着被雨水冲刷后的废墟,心情格外沉重和悲痛。他们拿着工具开始挖刨,一上午的时间里他们只找到了三位遇难者。

中午时刻,十四集团军工兵团的救援队伍赶到了这里。战士们望着这片废墟,内心极其悲痛,他们顾不得喘口气,就在烈烈日头下开始挖刨。不一会儿,他们身上汗如雨下,衣服都湿透了,可是他们不肯歇息片刻,继续奋力挖刨。铁锨与岩石触碰的嚓啦声和粗重的喘息声搅碎了这里的宁静。

救援队当中有两名女兵,一名叫邱泽敏,另外一名叫代雅娟。当时她们穿着迷彩服,头戴头盔,参与到了救援的行动当中。当她们听到山顶上有位妇女在喊:“解放军同志,看得见屋顶的那栋房子就是我家,里面埋着我的婆婆和孩子,请你们救救他们。”听到这位妇女的求救声后,救援人员拿着工具马上往那儿赶去。两名女兵也拔腿急忙往那儿奔。

这是多么艰难的时刻啊,没有一丝的风吹过来,太阳让浸湿的泥土蒸发热气,战士们的体能消耗极大,身体里的水分在不停被蒸发,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脱水晕倒。

邹家荣望着缓缓流淌的牛栏江说:“我看到这两名女战士很勇敢,她们挥着锹,奋力挖掘。那天的气温很高,太阳又大,她们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由于石块的猛烈碰撞、挤压,被挖出来的遇难者的遗体没有一具是完好的,都是些断臂残腿,无法辨认遇难者是谁。

甘家寨人一次次地目睹这种状况,内心煎熬无比,痛苦万分,肝肠寸断,这哪里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那名叫喊她们的妇女率先跪伏在地上,请他们不要再挖了。见状,其他的甘家寨人也跪下来,声泪俱下地求他们不要再继续刨了,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惨状。

听到甘家寨人的请求后,救援队员一个个停止了挖掘。他们抬起头,望着跪在地上饱受煎熬的甘家寨人,眼睛里落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战士们用那双沾着泥土的手取下沉重的头盔,将它抱在身体的右侧,低下头来为掩埋在泥土下的遇难者们默哀。

工兵团的战士在这烈日下,挥锹铲土,只为了能在黄金72小时里救出更多的生命,有几名战士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了救援现场。

无奈这场灾害来势太凶猛,无奈时间流逝得太匆忙,加上甘家寨人看到支离破碎的遗骸,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苦苦央求救援队伍再不要去挖掘,救援队只能顺从他们的意愿,让死者永远长眠于地下,让他们与天地共存。

这次地震中,甘家寨有52人被掩埋在了垮塌的岩石之中,人们只寻到了其中的36具遗体。

事后有人问邱泽敏和代雅娟两位女兵:“面对残缺不全的遗骸时,你们心里不怕吗?”

她俩回答:“心里确实有些害怕,但我俩是军人,职责和义务不允许我们畏缩和怯场,军人必须要冲锋陷阵在最前面。”

冲锋陷阵在最前面!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了这些军人身上,祖国哪里有危险、有灾情,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国家的安宁。这次鲁甸龙头山地震,也是部队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沿。这些年轻的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当先。当甘家寨人无助之时,他们用行动和爱,温暖和感动了甘家寨人。如今,再次谈起这些救援队员时,他们的言词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今站在这块坡地上,望着牛栏江缓缓流淌,望着山坡上的几座坟墓,往事并不像烟雾般消散。邹家荣和我并排站立在这里,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他说:“到现在,他的父亲还没有从地震的阴影里走出来。”内心承受的煎熬是何等强烈,或许它将陪伴你走完这一生。

邹家荣的父母地震那一天,到山坡上去摘花椒,地震时山坡垮塌,将两位老人一直冲到了牛栏江边。他们从那里爬起来,发现自己只是受了一点儿伤,就跟着大伙一起投入救援的行列。但这样的奇迹却只发生在了他俩的身上。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到两位老人的帐篷里去看望了他们。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甘家寨人以往宁静的生活给打碎了,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时任甘家寨社长的张元山家里,一下失去了7位亲人,使这位汉子一下被击垮,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年迈的李勤巧老人也失去了24位亲人,老人悲痛的眼泪都流干了;邹家荣视为心肝宝贝的最小的儿子,在这次灾难中离世,这种打击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张元顶辛辛苦苦到昆明去打工,省吃俭用,供在昆明读大专的女儿,指望将来她能有个出息,可是这个希望被地震无情地给掐灭了,3个孩子在这次地震中遇难;还有几个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变成无依无靠的孤儿……

遭受重创的甘家寨,今后何去何从,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关心的事情,他们为了甘家寨人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驻地,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待遇。

二、温暖

听村民们讲,发生地震的那一天,正好是龙头山赶集的日子,光明、沙坝、新民村、包谷垴的人们把青椒、野山菌、花椒、核桃等拿到集市上来,摆在那里等待客商的到来,期待能卖个好价钱。逛集市的人们穿来梭去,人潮涌动,热热闹闹的。期间,也能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卖东西的吆喝声,更有妇女咯咯的笑声。一切如往常一样。

下午,卖完货物的兴高采烈地离开集市,还没有卖完的静坐在那里继续等待,集市上走动的人慢慢少了下来。

之前,龙头山的人们主要靠种烤烟为生,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这边不让种烤烟了,龙头山的人便开始种植花椒、核桃、蔬菜和养殖鸡,人们的日子渐渐地富裕了起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逐日递增。他们矻矻终日奋斗之时,却遭遇到了这样的地震,把梦想都给震碎了。

赶集回去的人们半路上被震动给惊吓住,正在集市上的人们惊叫着往外跑。

地在摇动,石头在滚落,房子在倒塌,扬起一阵黄尘。

这是云南近14年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立即做出要把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

雨在不停地下,余震一阵一阵,山上的石头不时地滚落下来,外面一片漆黑。在这样危险的时刻,云南省委的领导不顾余震和自身安危,坐车赶赴灾区现场,要同当地受灾人民群众共渡难关。

第二天李克强总理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飞抵灾区。

飞机刚降落在昭通机场,李克强总理便坐上中巴车,直赴龙头山去。汽车行驶到沙坝,前方的道路已被雨水冲刷下来的山体掩埋,泥石流不断。这里离震中还有6公里。李克强总理知道情况后,什么话都没有说,迈开步子,直接向前走去。随行的领导、专家,跟在李克强总理的后面,他们一同向龙头山镇前进。

道路泥泞不堪,山上时有石块滚落,但李克强总理顾不得了,表情凝重地边查看灾情,边了解情况。李克强总理得知地震刚发生时,昭通市委、市政府就启动了一级应急措施,不到一个小时就有200多官兵进入到灾区,实施救援行动。道路被阻断后,靠人力往龙头山镇扛进100多顶帐篷,安置了1000多名老弱病残和孩子,还从废墟中救出了76人,刨出遇难者遗体69具。

李克强总理到了龙头山镇后,不顾一路的劳累,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震中召开了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再次强调,一定要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会议决定成立军委抗震救灾领导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任组长;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领导组,由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任组长,负责领导、指挥、协调进入灾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

会议结束后,李克强总理到村子里去看望和慰问受灾群众。李克强总理的到来,给灾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党中央的关怀,更是提供了战胜灾难的勇气和信心。

2014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并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以更加得力的举措、更加深入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任务,向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会议强调,要加强对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云南省政府对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和做好相关协调工作。要制定重建规划实施方案,合理调配施工力量,科学安排工作时序,确保各项重建工作科学、高效、有序进行。要加强对恢复重建资金物资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和物资合理使用。要做好宣传引导,鼓舞和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李克强总理亲临灾区一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与人民血肉相连、同甘共苦的;又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断能力,这是我们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最好证明。

更令鲁甸灾区人民感动不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电视屏幕上,致2015年元旦贺词时说:“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怀念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们都安好。”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依然惦记着他们,为他们祝愿。这件事被传开以后,灾区的人民深受鼓舞。甘家寨社社长杨国荣感慨道:“我们在小寨安置点,听说习总书记在电视里专门提到了我们,心里一阵阵地温暖!”

让灾区人民感到温暖的还不止这些。

2015年1月19日,大寒即将来临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鲁甸龙头山地震灾区。

习近平总书记下飞机后,乘车前往龙头山镇查看灾情,询问今后发展的规划与思路,接着又到板房学校看望正在那里上学的学生。之后,又驱车前往小寨安置点,慰问和看望甘家寨异地安置在那里的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寨临时安置点后,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接连走进五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看见习总书记这样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们的吃住行时,站在一旁的甘家寨灾民感动得满眼是泪花。

在这样一个天气严寒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于甘家寨的受灾群众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感动和温暖。这一刻被他们印刻在了脑海里,后来搬到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的甘家寨时,还将那时照下的珍贵照片挂在了社区的墙壁上。

对遭受重大打击的甘家寨人来说,这种被关心被温暖的事情还有很多。

听甘家寨社社长杨国荣介绍:“地震发生后,甘家寨人在龙头山安置点搬了两次家,都是想给我们提供最好的居住环境,希望我们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得到心灵抚慰,尽早振作起来。最后搬到了条件最好的小寨农家乐里去。”杨国荣说这话时,嘴角挂上了一丝幸福的笑。他抽出一根烟点燃,眼睛望向对面自家墙上的全家福,又跟我叙述起了后续发生的那些个事情。

地震发生之前,甘家寨社社长是张元山,经过那次地震,他家里7个亲人遇难,这对他的精神打击特别大,一下很难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带领大家重新振作起来。龙头山镇党委、政府考虑到当时正值抗震救灾的最紧要关头,需要有个得力的人来为甘家寨人服务,于是召开了一次由龙头山党委书记和镇长,小寨的党委书记、镇长,村民委员等出席的会议。这次会上杨国荣当选为甘家寨社社长(当时叫村民小组组长)。他开始负责起了甘家寨的大小事务。

杨国荣是个非常乐观、爽朗的人,我在甘家寨的那段时间里,时常到他家里去,请他带我去村民家,也跟他唠些家常。

2014年8月8日,甘家寨人搬到了小寨中学学生宿舍里,给他们发放了生活日用品和被子等,吃饭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学校食堂里。

救援指挥部将安置点选在小寨,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医疗、交通、生活条件都十分便利,加上小寨这地方气候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昭通市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小寨人近几年里又发展特色产业,大面积种植樱桃,以此带动小寨的乡村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樱桃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昭通市声名鹊起,甚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经济收入也在稳步增长。让受灾的甘家寨人住在这里,一是考虑到生活的便利,二是气候环境,但更多考虑的是他们那颗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里尽快得到治愈。

甘家寨的受灾群众住在中学的事情,被在小寨开农家乐的老板黄建荣知道了,他的内心深处触动很大,想着灾区人民刚经历过一场生死劫难,许多人都失去了亲人,他们的精神遭受了创伤,在这样的时刻甘家寨人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最需要关怀和温暖。

黄建荣清楚自己是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个人的打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现在国家有难了,他要义不容辞地为政府分担一些责任,为甘家寨的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黄建荣最后决定将自家开的农家乐捐献出来,让住在中学里的甘家寨人搬到这里来,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场所。农家乐里树木葱郁,鸟语花香,设备功能齐全,甘家寨人搬到这里,肯定能让他们安心的。

他把自己的设想说给小寨领导和救援指挥部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作为生意人都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是在道义面前,能放下利益,这种精神实在让我们敬佩。

黄建荣无偿地将农家乐全部捐献了出来,里面有14间房子,后来它们被改造成了会议室、保管室、厨房、儿童娱乐室等。

全镇干部职工加班加点,用3天的时间把坝子的土地弄平整,铺上水泥地,搭建起了61顶棉帐篷,把一个农家乐改造成了环境优美的灾民安置小区。

2014年8月24日这一天,甘家寨的100多灾民搬进了这个安置点,他们一住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鲁甸县委工作组和小寨政府工作人员,统一给安置点的甘家寨人分发了炊具、桌子、凳子、大米、菜油等,让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场所和基本的生活物资。

为了包保到户和救灾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县委组织部建立了甘家寨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由县委组织部部长担任书记,小寨办公室主任担任临时党支部的组织部部长,组建了7人议事小组并设立门岗和保安。

甘家寨许多家庭因地震失去了小孩、父母、伴侣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个伤痛故事,刚开始进行营救、搬迁,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事情,这才压制住了内心痛苦的喷发。但是到了小寨农家乐的安置点后,每家住进自己的帐篷,又想起了那些失去的儿子、女儿、妻子、丈夫、爷爷、奶奶,悲痛从心底涌上来,这才真切地感到了痛苦和悲伤。再想到除了当时身上穿的衣服之外,自己什么都没有时,对今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人因而变得沉郁寡欢,变得消沉无语,他们心里注入的痛苦太多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无法将这些释放出来。

在安置点里有人躲在自家的帐篷里谁都不愿见,有人虽然在外溜达,那精神却是恍惚、低迷的,还有人每天以泪洗面,唉声叹气不绝。

作为社长的杨国荣,就要一家一家地去看望,开导人们一定要向前看,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他说,“那时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现在党和政府对甘家寨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后我们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我们不能再给政府增加负担,也不能丢了龙头山镇的脸,一定要从悲痛中走出来,好好地活着!”多次的劝导对一些人起到了作用,还有一部分人依然沉浸在痛苦的阴影中,只能等待,让时间慢慢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

到小寨农家乐的安置点后,小孩们被集中到娱乐室里,专门有老师教他们唱歌跳舞。歌声和笑声从那扇窗子里飞了出来,给沉寂的安置点带来了一丝快乐的气氛。连续多天后,歌声让这些甘家寨的大人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有人走出帐篷到树木葱郁的安置点里,凝望歌声传来的地方。这是一种积极向好的征兆。

之后,有更多的人从帐篷里走出来,脸上的痛苦开始逐渐转淡。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相互之间也开始串起了门。

中秋节的那一天,小寨和龙头山镇党委、政府给他们送来了月饼;鲁甸县中医院院长来到安置点分发慰问品;贵州的爱心人士也寄来了很多的月饼;鲁甸县组织部部长个人捐助1500元,要同甘家寨人一起度过中秋节。

那天下午,大伙聚在了一起,开始分发月饼时一切都还正常。后来发到遇难者较多的家庭时,情况一下发生了变化。许多妇女偷偷地啜泣,接着她们陆陆续续跑回自家的帐篷里去。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在这个满月的时刻,失去亲人的锥心疼痛愈加强烈,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也喷薄涌出,无法阻止。

杨国荣和几名干部分头走入甘家寨人住的帐篷里,倾听他们内心的痛苦,安慰他们要想开一些,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

离开他们的帐篷回去时,杨国荣抬头看到一轮圆圆的月亮正挂在头顶上,它的银辉落在安置点里,一切都是那样清冽和怅惘。他眼角挂着泪水,心里在追问:“甘家寨人何时才能从这种伤痛中走出来?”

杨国荣每天要忙着安置点里的琐碎事务,有时还要骑个电板车往龙头山镇跑。他要把安置点里群众的需求上报给组织,又要把组织的精神带回来传达给甘家寨的人。他每次去龙头山镇都能感受到一种“大战前的硝烟气息”,人们忙忙碌碌地到处去勘探,戴着安全帽的人拿着图纸,用手指指点点。他知道这是重建前的规划过程,甘家寨也会被建设得焕然一新。心里有了憧憬,脸上喜悦的表情就自然地显现出来。

杨国荣回到小寨安置点,将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都告诉给甘家寨人时,他们的眼睛都睁大了,脸上充满了期待。有人问:“重建什么时候开始啊?”

杨国荣嘿嘿地一笑,说:“那得要由政府来决定。”他掏出一根烟点燃,吐出那一缕烟雾时,心情好得没法用语言形容了。

甘家寨的人终于兴奋了起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想象着不久就能搬回到甘家寨去,重新开始种植蔬菜,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安宁、幸福。

人有了盼头,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在小寨安置点里,甘家寨人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灾后重建的话题,幻织着甘家寨的美丽未来。

时间转眼就要进入到十冬腊月,气候将会转冷,这对受灾群众又是一次考验。各级政府对受灾群众的过冬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安全过冬、温暖过冬的总要求。要安排二十多万群众安全过冬,其工作的繁琐和压力之大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甘家寨的人首先嗅到了春天的暖意,2015年的春节来临之际,施乐会给甘家寨人捐助了30500元;招商银行资助73000元;贵州爱心人士捐款30500元;鲁甸县委组织部捐助30500元;鲁甸次院乡党委书记个人捐助3600元;小寨党委书记的姐妹们捐助7000元;小寨和龙头山镇党委和政府送来了衣服、鞋子、毛毯、学习用具;中铁十一局送来了大米、面条等。社会各界牵挂着受灾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和温暖他们。这种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的基石,这次灾难之后发生的一切,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