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严冬过尽绽春蕾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6期 | 一苇  2020年07月02日13:17

2020年的春天,注定会在人类记忆中烙下无法抹去的伤痕。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病毒的入侵从未止息。二十一世纪初,仅在呼吸道疾病方面,2003年SARS肆虐,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2012年MERS出现,2014年和2018年埃博拉横行,2020年“新冠”暴发,令人不寒而栗。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游荡,肆无忌惮。它在黑暗中狂笑,在寒冷中冲锋,挑战人类的免疫能力。它咆哮着,人类啊!你不是自诩为万物之灵吗?你不是在地球上为所欲为吗?怎么小小的“新冠”都让你惊恐万状?其实,我也只是为了生存,若非你们亲手解除了我的“封印”,我还将会困在魔咒中千万年之久。

冬日最寒冷之日,亦是即将迎来春暖花开之时。与往年相同,朋友聚会、购买年货、新春慰问、写送春联,众人沉浸在春节前的洋洋喜气中。有七天长假,除夕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还可走亲访友、自驾出行,哪怕睡个懒觉,想想都觉得美。然而就在除夕之夜,从武汉传来“封城”的消息,人们才从美梦中醒来。新型冠状病毒,早已在江城横行,这座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英雄城市承受着空前的劫难。而在此前,已有500万人离开武汉。

似乎是在瞬间,封城、封村,四通八达的道路设置了障碍,能阻挡飞沫的口罩成了最稀缺的年货。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疫情,其传播的途径由飞沫传播,衍生出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甚至是气溶胶传播,并有接触15秒即被感染的报道。“宅家,宅家,宅家!”村里的硬核广播发出指令,待在家中不动即是造福人类!

身为普通民众,这是个表面异常平静,内心却极度不安的春节!

医护人员,却被推上了战场,他们从“白衣天使”转身为这个春天拯救人类生命的守护神,转身为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士!

大理州医院,身处滇西襟喉,大理又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新冠”疫情防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倘若说大理防控疫情是全民皆兵,那么全州医护人员就是防控一线的“主力军”,而大理州医院身为滇西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其医护人员便是“先锋队”,而治疗“新冠肺炎”病人的医护人员便是其中的“尖兵”。大理确诊“新冠”病人13例,大理州医院治愈的便有10例,占了76%以上,其中大多数又是从武汉来的游客。大理州医院还派出援鄂医疗队,与湖北民众共同抗疫。大疫面前,白衣战士,成了时代的楷模,这个团队,是英雄的群体!他们用满腔热血,筑起了新时代的长城,用柔弱的双肩,扛起抗击大疫的大义。在他们面前,文字是苍白的。

苏慧勇:壮士从来有热血

苏慧勇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淡定的微笑。三十年的从医经历,使他显得优雅从容。很难想象,他与感染性疾病打了几十年交道。身为大理州新冠肺炎防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尽管压力如山,但他信心不减。在他看来,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虽然不同,但其亦有共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疗传染病,要么治愈,要么治不了,要么控制。比如“丙肝”,现在能够治愈,而艾滋病,只能控制。以前艾滋病人都往感染科跑,现在门诊便可拿药,这便是成效。他曾遇过鼠疫,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智慧、勇敢,或许正是对苏慧勇个性的诠释。1989年,他从大理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大理州医院。1999年,有了十年从业经验的他,挑起了传染科主任的担子,是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当时院领导问他有何要求,他只要求把“传染科”改为“感染性疾病科”,没别的条件。挑起感染科的大梁,这是需要勇气的。一般的医生护士,都不愿呆在感染科。有被感染的风险,对个人防护要求极高,社会和家人也往往不理解,在全院各科室中,又是奖金最少的。防护有风险、家人担心、待遇较差,成为感染科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然而苏慧勇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而他所在的科室人员,也无一人辞职离开。这种奉献精神,除了对学科的热爱,更是勇气可嘉。多年来,他在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与临床上孜孜不倦,其间也经历了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广州管圆线虫”、2006年大理州“6.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1年宾川州城“肝大片吸虫”疫情暴发、2015年不明原因肺炎等,各种疫情总在人们不设防的瞬间悄然发生。经历得太多,已将苏慧勇炼成了铁骨铮铮的壮士。面对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他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担当,站在救治新冠病人的最前沿,直到大理州“新冠肺炎”病人清零。

苏慧勇的智慧,体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敏锐性。凭着他多年的职业敏感,冬春季节,往往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期,感染科早早安排,领取了部分防护物资。武汉封城后,他明白身为旅游区的大理难以幸免,来自湖北的游客难免会有“新冠病毒”携带者。事实上,春节期间,大理州已安置了459名湖北滞留的游客,其中有150名武汉人。春节前后,便陆陆续续有发热病人就诊。

1月28日深夜,苏慧勇刚部署完抗疫的相关事项,便接到紧急电话,有名武汉籍男子在云龙县漕涧镇发热,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苏慧勇很清楚县乡的医疗救治设施不足,医护力量薄弱,便立即与院领导商量将患者送至大理州医院隔离治疗。多年来,他早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早已做好应战准备。经过紧张有序的准备,凌晨04:18,患者顺利收治州医院隔离病房。此时,正值大年初四,凛冽的下关风在城市上空呼啸,在家休假的人们还在春节的酣眠之中,苏慧勇和同事们的脸上,却沁出了层层汗珠。

此后,陆陆续续有病人被收治。感染科涉及发热门诊,发热病人大多都是急诊,分诊就显得甚为重要。发热只是表现症状,到底是哪个方向的疾病,还需要临床医生诊断。50%以上的发烧病人都是有感染的,但是肿瘤也会发烧,血液病也会发烧,分诊时就要甄别各种病症。如果是免疫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的就要转到其他科室。感染科原来收的病人有80多个,涉及各种感染性疾病,之前一周就要让病人出院,出不了院的分流到相关科室,仅仅这事就让医院上下忙碌了一周,春节基本就算泡汤。其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也根本谈不上春节,苏慧勇的春节就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将病区清空之后,还要设置隔离病区。还得将疑似病区和确诊病区分开,不能有过多交叉,否则更危险。病房的准备、医护人员的培训、救治流程的熟悉,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要保证所有医护人员的安全。苏慧勇坦言,作为感染科的专科医护人员,倘若你自己做不好防护,你自己也被感染,那就是个笑话。至于非感染科的医护人员,他们短时间不大熟悉,因此容易出事。因此,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以感染科为主。苏慧勇将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安排为三个梯队,二十四小时时刻救治陪护病人。感染科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主动请缨,有的甚至多次请求进入隔离病区。为了安全起见,每次进入病区的人员,都是“老带新”,做好“传帮带”,注意到每个环节。而从病区出来的环节也不可大意。护理团队反而盯着医生,哪个环节不规范,消毒不严密,护士都会主动帮医生,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都要做到严丝合缝,决不能给病毒有入侵的空隙。苏慧勇身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但他仍然坚持查房。查房的原因有二,除了查看病情,还要消除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

为做到精准治疗,大理州医院成立由感染、呼吸、重症医学、急诊、检验、医学影像、中医等20多名专家组成的两个救治组,负责院内病人的诊治和基层医疗单位的指导。对于新冠肺炎,没有成熟经验可循,国家卫健委的治疗方案也是边实践边总结。但是既然是肺炎,那么又与别的肺炎有相同之处。因此,大理州医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感染、呼吸、ICU、放射、检验及中医等科室组成的专家组全面会诊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做到每周对每个病人的治疗都进行讨论,重症病人病情有变化时及时讨论,治疗特别困难的请省级专家参与会诊讨论,确保对每位患者精准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专家组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力,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学的检查,通过药物治疗阻断病毒复制,再结合中医治疗手段,采取抗病毒治疗和提高患者免疫力并重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是病人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在诊疗过程中,有4个老年病人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专家组采取稳定基础性疾病和新冠肺炎治疗并重的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更为精准,得以康复。这其中,苏慧勇功不可没。

身为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苏慧勇还是基层医院的主心骨。疑似病人的会诊,确诊病人的巡诊,他都要参与,还要指导基层医护的业务。他到县市级医院,医护人员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请教各种问题,他循循善诱,耐心作答。每日,他都是凌晨入睡,黎明即起,疫情以来,几乎没有睡过好觉。

苏慧勇颇为欣慰的是互联网对治疗的介入,这让他的压力有所减缓,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大理州医院收治了绝大部分确诊患者,为减少诊治中多学科会诊时的交叉感染机会,也减少防护物资的消耗,互联网医院办公室紧急调配设备,将移动式查房一体机放置到感染科,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平台,专家与隔离区患者实现了“面对面”线上问诊,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让病人与医生有直接的交流。医生也可以更好地通过望、问进行诊断,辨别分型,对症下药。而对于已经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可以通过视频与专家交流,面对面答疑解惑,让患者打消顾虑,配合治疗。这其中,心理抚慰对提高免疫力还是有帮助的。1月28日,大理州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新冠肺炎义诊咨询通道,每天至少安排两名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线坐诊,方便民众通过手机语音、视频、图文等方式咨询了解新冠肺炎的预防和诊疗知识,消除大家的恐惧。2月14日,互联网医院平台开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自诊”应用小程序,实现在线填表,人工智能快速给予建议的自我预检。

苏慧勇清醒地意识到,疫情不除,不能有丝毫松懈。线上诊疗终归是辅助手段,他还是坚持查房。他更担心“新冠肺炎”病人没有及时收治,这样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也会有更多的感染者。每次面对疑问较多的病人,专家组都要反复讨论,尽量提高准确度。过滤病人也有风险和压力,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也不能完全依赖核酸检测,毕竟在操作过程中会有差错率。此外,大量的行政事务和会议,也耗费他不少的精力。

苏慧勇坦言,大理新冠肺炎患者能够全部治愈,除了各级保障有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治疗的时机抢得及时,治疗的手段处理得当,用药精准。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指南,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探索性地使用药物,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摸着石头过河。重症患者屠某,就经过了病情反复的阶段。这位也是来自武汉的女性患者,64岁,1月28日发热伴乏力到大理市一院检查后,1月29日收住州医院隔离治疗,确诊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入院后患者相继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并诊断出有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脑萎缩等,给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按照国家卫健委第一版至四版的指南施治,三天患者的身体就扛不住,只好停药。经省级专家组、院内专家组的多次会诊,根据患者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抗感染、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优化,联合中医治疗,开通绿色通道诊疗,进行心理疏导等,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治疗。换上激素类药物十天后,患者病情终于稳定,2月9日起,精神稍好。于是将抗病毒药物停下,上免疫球蛋白,还给她输了血,直至2月29日治愈出院。仅此病人,四个班轮换着守护,连大小便都要陪护。患者入院时连自己翻身都难,治愈后活动自如,除了医生的治疗,也离不开护理团队的辛劳。他们除了常规的护理治疗外,还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做呼吸操,进行功能康复锻炼、饮食调理,辅助洗漱、上卫生间、喂药、喂饭等等,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都做得很到位。经过31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双肺CT提示病灶吸收良好,4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治疗有效,达到解除医学隔离标准,报请相关部门后,治愈出院。仅此病人,就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使医护人员心力交瘁。

有了苏慧勇团队的参与奋战,大理州医院共接诊发热患者805人,转运确诊疑似患者14人,收治确诊病人10人,其中危重症1人,全部治愈出院。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苏慧勇的专业精神;淡泊名利,这是苏慧勇的人生境界。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从未左顾右盼。他很谦虚地说,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他有自己的医学追求。从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影响力而言,若是在别的科室,他早已名声显赫、收入丰厚,但他却默默地在感染性疾病领域耕耘拓展。他知道,大理州是云南省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区,除了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登革热外,还有鼠疫。大理还是血吸虫和囊虫的“重灾区”,也曾出现片形吸虫的暴发,必须有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拓展,有更多的新人成长。然而,长期以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与防控在全国也是个短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暴露了医学领域的弱项,也暴露了有关方面对于疫病防控的敏锐度低,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苏慧勇显然是有前瞻性的。数十年来,他着手于巩固提升传染病诊疗救治水平,积极拓展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业务的拓展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丰富了他所在科室的服务内容,增强了职工从业的自信心和热情。一个不愿干、不被看好的科室逐渐成为员工留得住、水平提得快、知名度渐高的部门,这其中有苏慧勇无私的奉献与精诚的大德。科室医护人员耳濡目染,在医德医风和业务技能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升。近五年,大理州医院感染科出院病人数由原来每年1536例次增至2640例次。科室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苏慧勇个人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大理州医院感染科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艾滋病防治领域,苏慧勇也投入了高度的热情,长期以来,他与艾滋病人处成了朋友。他们遇到麻烦总会来找他,他们相信,苏大夫能够帮得上忙。事实也是如此,苏慧勇不仅与艾滋病患者吃饭聊天,还经常接打电话做心理疏导,还要为他们保密。他知道,面对这些特殊病患者,医生不帮,就没人帮。社会对他们还有很多歧视与看法。这其中,体现了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他还组织参与各类艾滋病治疗骨干医师培训,培训了县乡医师358人次,组织治疗专家对各治疗点进行现场督导。至2019年底,大理州累计接收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9300多例,实际在治6400多例,接收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苏慧勇所在的感染科治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每年超210多例次,累计接收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2100多例,实际在治人数1400多例,治疗量是全州最多的。大理州医院感染科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云南省三年防治艾滋病战争先进个人”。2015年,他被评为“白州名医”;2019年12月,他被命名为大理州首批“苍洱霞光”人才。面对这些荣誉,他淡然处之,他从不计较这些名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仁心仁术为人类做点好事即可。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对感染性疾病研究诊疗的信念,让苏慧勇不计荣辱得失。越是众人望而生畏的领域,越需要有人站出来去探索。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使他总结出从理论到实践的诊疗体系。能愈者,施药救治;能控者,长期施治;暂无药可愈者,观察研究,辅助治疗。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虽是新病,但与所有的呼吸道感染有共性,可探索治疗。多年的感染性疾病诊疗,使他对抗生素的使用摸索出经验,哪些用于抗细菌,哪些用于抗病毒,如何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掌握剂量等。他希望能发现好的“苗子”,将自己半生积累的学问悉数相传。他的愿望是将更多的智慧与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有时他也觉得或许是自己在主任这个岗位上坐的时间太久,耽误了后备人才的成长。其实并非如此,某个领域能出现颇有建树的专家,有各种条件与土壤,也有阶段性。70后、80后、90后医学人才的崛起,离不开大环境,更需要他们自身的敬业与钻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