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剧:给孩子提供最理想的精神食粮

来源:人民日报 | 冯俐  2020年06月11日08:01

艺术的影响,在于它的润物细无声,特别是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艺术的戏剧,不仅仅可以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近年来,中国的儿童戏剧无论是在主题立意上还是样式风格上,都不断进行拓展,产生了不少佳作,但在“润物细无声”这一点上,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近期重读了两部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木偶奇遇记》,有许多感慨。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原是一篇“命题作文”,是应邀为瑞典儿童写的一本介绍瑞典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动植物的知识读物,她没有写成“瑞典风土1000问”,而是以此完成了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并且获得了儿童文学的唯一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阅读此书,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读“知识”,而是在享受文学。在酣畅的文字和绮丽的想象中,与尼尔斯一起沐着海风、飞过千山万水,于各种惊心动魄的历险中,不仅深深地认识、记住甚至爱上那片土地,还会同尼尔斯一起长大,心甘情愿地学会守信、友爱和责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意大利作家卡尔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里,匹诺曹像所有孩子一样,贪玩不喜欢上学,一次次地犯错,一次次地后悔,一次次地想改又一次次地管不住自己。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时间、地域而成为儿童文学经典,其成功之处绝不仅仅是作者善于编故事,比如“撒谎会长出长鼻子”这样的奇思妙想,而在于作者深谙孩子心理,写出了能够与所有同龄人共情的内心过程和生命体验。匹诺曹一次次内心挣扎的过程,让这个故事具有了心灵成长史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发展、匹诺曹的遭遇,所有大人想要教育孩子的话,最终都会由匹诺曹和孩子们自己由衷地呐喊出来。

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刘绪源曾说,那种真正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佳作像水果。我特别喜欢这个比喻。水果是原生态的食品,正如好作品必然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带着生活的汁液,它不是抽象的提取物,也不是几种成分简单的人工合成。它是真正的美味,要在吃的过程中令孩子们逐渐“知味”,从而口味变得丰富和成熟起来。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营养被吸收,慢慢就有了健康之效——这正如审美可以转换成某种教育效果,但那是审美沉淀后的自然结果。

经典动画片《大力水手》中,每到危急时刻,大力水手总会吃下一罐菠菜并大喊:“我爱吃菠菜,所以我力大无比!”就是如此简单的一招,不知道令电视机前多少孩子跟着大口吃下了从来不肯吃的菠菜。相反,如果以“营养”之名,强制孩子接受,甚至会造成孩子对一种食物的终身厌弃。艺术必须是给孩子的愉快的“食补”。为了给孩子提供最理想的精神食粮,儿童戏剧工作者首先要拿出最好的“食材”,这关涉从业者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人格和情怀;同时,又特别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趣味,这关涉从业者的童心、童趣和生命体验;最后,能够将这些“水果”“蔬菜”“杂粮”做出孩子喜欢的模样,这关涉从业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一朵美不胜收的萝卜花、一盘憨态可掬的小熊南瓜饼、一份充满爱心的苹果切片……让孩子们在有人懂他们、爱他们的欣喜和乐趣中,渐渐习惯,直到养成健康的口味,在日积月累的“饮食”中,长成健康的身心。

(作者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