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动画作品更要有价值表达

来源:人民日报 | 宋磊  2020年06月04日08:18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制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何让想象力有效地照进现实,给予观众正向的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动画是想象力艺术,通过离奇的设定,变幻莫测的人物、场景和道具,把观众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不论这个世界多么神奇,最终传递的是照进现实的力量,作用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制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何让想象力有效地照进现实,给予观众正向的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优秀的动画片总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阿达的《三个和尚》,在充满中国韵味的画面中讲述团结协作的故事。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观众随着千寻的脚步在神秘世界冒险,收获的不仅是放飞想象力的畅快,更是对勤劳、真诚、善良的认可。

随着网络动画的兴起,近年涌现了一批适合青年人、成年人观看的国产动画。这对拓宽动画受众群、拓展动画市场是好事,但一些成人动画为了抓人眼球,把焦点放在“爽”的观感上,而非“美”的价值。在一些修仙题材动画中,主人公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成仙,虚构的是实力至上、强者为尊的世界,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理念也大相径庭。精心塑造外形漂亮的主人公,着力描绘酷炫的打斗场面,想象力没问题,但这样的动画很难让观众带着正能量回到现实中。

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低幼儿童会显性地受到动漫人物行为的影响,并且效仿这些行为。4岁左右的儿童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但会单纯地把影片中主人公的行为拿到现实中尝试。这就是有的动画情节具有危险性的原因。我们的创作要格外留意何种行为会被儿童带回现实。

与童话和幻想题材动画相比,现实题材取材自现实生活,人物场景距离观众很近,小观众受到的影响是直观直接的。外国动画中有不少运动、校园、职场等现实题材作品,在日本电视动画中,现实题材占比大约为1/5。中国动画中现实题材的内容相对较少,电视动画中的比例在5%上下,网络动画则更低,但也能看到不少亮色。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这样讲述家庭生活的作品,持续保有生命力。《篮球旋风》等一批运动题材的作品接连诞生,致力于塑造中国青少年自己的体育动漫形象。《归音》讲述大山里的孩子在乡村教师的引导下爱上音乐,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的小提琴家的故事。《匆匆》则是一部乡村振兴主题的动画短片,在反映扶贫政策给女孩家乡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很多观众评价这些片子令人“泪目”“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相信这些正能量将不断呈现在观众的生活中。

当然,现实题材动画也要注意聚焦准确的问题。比如有部关于青少年成为流量明星的国产网络动画,把很多焦点投注在明星之间的尔虞我诈,猎奇所谓黑幕和潜规则。这种失焦值得警惕。

精品意识应该贯穿动画创作始终。我们鼓励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梦等题材的动画创作,目的不仅是推出作品,而是要让观众通过观看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滋养精神、振奋信心。如果只是肤浅借用文化符号,做做表面文章,甚至做得很差、表现得很弱,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作者为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