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高黎贡山
一
一场春雨过后,楤木树梢突然在一夜间长出了犹如子弹头的紫红色苞芽,灰色树皮上的刺呼应梢端的“子弹头”,一株又一株楤木就像整装待发的战士,又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举着珍贵的宝藏等待识宝人前来鉴赏。楤木基地周围,原始森林莽莽苍苍,顺着山势起伏绵延。杜鹃花俏丽,野樱花妩媚,三角梅娇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三河村的村民提着高枝剪,嬉笑着往楤木地里走去。山歌不时飞起,悠然回荡山谷。
三河村隶属泸水市鲁掌镇,地处怒江西岸、高黎贡山深处,因辖地内流淌滴水河、湾转河、古炭河而得名。三河村距镇政府驻地鲁掌29公里,距怒江州府及泸水市政府所在地六库城20公里。三河村的海拔从938米到3561.6米,具有寒、温、亚热三种气候带,使得三河村的景色呈现别样的风韵。从古西南丝绸之路岔生的茶马古道,由保山市隆阳区进入泸水市上江镇,经过六库镇的六库城,到达鲁掌镇的三河村,过片马风雪丫口,进入片马,抵达缅甸、印度等国家。因滇缅茶马古道的兴盛,三河村曾有过茶马互市的辉煌往事。上世纪二战期间,三河村更以大无畏的民族气概抒写怒江抗战的可歌可泣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三河村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实现硬化道路、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和网络“五通”的梦想。尤其怒江州打响扶贫攻坚战后,三河村在大时代大变革大机遇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主打“三棵树”、“两棵草”,着力建设生态家园。三河村的“三棵树”指核桃、花椒、楤木,“两棵草”指草果、重楼。三河村注重生态产业建设,多年来的努力取得可喜成效,三河村成为怒江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的品牌,成为泸水市乃至怒江州甚有名气的“产业脱贫品牌”。
如果说,茶马古道是古炭河流域的品牌,阴阳瀑布是滴水河流域的品牌,那么,楤木种植基地就是湾转河流域的品牌。楤木种植基地是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地,有1000多亩,位于海拔1600米至2200米的坡地上。置身楤木基地,心浸透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快乐。我拿起小刀,学着公司老总袁开友把“子弹头”割下来,小心放入背箩里。长得高大的楤木,人们举着高枝剪收割树梢上的“子弹头”。基地里一片笑语,歌声悠扬。白云受到欢乐感召,从林海边缘往楤木基地飘来。
透过楤木枝缝隙,仰望蓝天白云,楤木梢端一个又一个“子弹头”傲然昂首,有种欲飞冲天的姿势。联想到楤木畅销省外,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让‘子弹’飞”。袁开友跟我讲过其楤木创业的故事,殊不知眼前所见的楤木丰收是由无数艰辛汗水浇灌而成的。
你会不会累
还在拼命追
花花世界太复杂
看不清是非
生活多坎坷
都要坦然去面对
或许越过那座山
就看到光辉
要几次转型
才会变得美……
活泼轻快的歌声传来,我寻声望去,但见一位年轻小伙子正拿着高枝剪收割楤木梢上的苞芽,嘴里哼唱着《让子弹飞》。我对这首歌不陌生,能够记住这首歌,是因为歌名“让子弹飞”,而歌手叫“子弹”。我尤其喜欢其中“子弹划过瞬间轨迹依然漂亮”这句歌词。心随歌声走,不由对楤木上的“子弹头”想入非非。
“这是刺龙苞精品。”基地负责人袁开友用小刀割下一个“子弹头”,介绍说,“这些‘子弹头’是最好的刺龙苞了,那些破壳而出绽开了芽的只能算是中等刺龙苞。”在他的指点下,我对刺龙苞品级及价钱、功用逐渐清晰起来。
刺龙苞学名叫楤木,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有刺灌木或小乔木,株高达1.5米至6米,生于沟谷、阴坡、半阴坡海拔1500米至2700米的杂树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中,耐寒。楤木的别名叫刺龙苞外,还有刺老鸦、刺龙牙、刺嫩芽、刺头菜、春芽等多个名字。怒江人习惯叫刺龙苞或刺头菜。刺龙苞是一种珍贵的植物,其嫩芽和嫩茎叶是保健木本山野菜,食之不仅风味清香独特,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富含16种氨基酸和22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钙、锰、铁、钛、铜等,含量比人参高,素有“山野菜之王”、“天下第一山珍”等美誉,具有祛风湿、散郁结、补气安神、强精滋肾等功能。刺龙苞还有滋阴润喉作用,对咽痛、营养不良也有疗效。民间常用刺龙苞治愈腹泻、痢疾等疾病。生活在怒江大峡谷,时常吃到节令性的绿色环保山野菜,对春天上市的刺龙苞不陌生,但真正理解刺龙苞食药两用价值所在,还是在我走入三河村,到湾转河楤木基地深入采访,与基地负责人袁开友接触后才有了较深的认知。
望不尽三河之上的春色,从山脚到山顶,从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到叠嶂峻拔的峰峦,从伟岸的大树到卑微的小草,从寂寥的田棚到飘扬五星红旗的村小组活动室,春天温暖着一个人朝圣的心路。难忘亚扁洛村,我站在一片四年生的楤木地旁边,回首走过的路,逶迤山脊上的公路宛如登天云梯。退耕还林后,楤木填补了湾转河流域的森林空白。深入湾转河村寨,与村民交谈,参观村民种植的楤木地,倾听他们对楤木种植前景的描述,感受他们对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赠送楤木苗的欣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找基地负责人要苗的观念转变,以及基地主动培训村民到村民主动要求参加基地培训的行为变化,我对“产业带头人”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深深地感受到公司老总袁开友被评为泸水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分量所在。
留着寸头,穿着随意,笑容憨厚,说话坦率,袁中友给我的印象完全像山谷里的普通百姓,完全没有老板的派头。那个在六库城里做五金建材市场生意,且曾在新城区开办集餐饮扎啤等生意为一体的生意人,我无法把精明与狡猾这样的词汇放在他身上。行走三河村,置身楤木种植基地,袁开友只有朴实的农民种植者情怀,让我在一位土生土长的三河村民浓烈的家园情结里找到共鸣。
源自高黎贡山的河流,在三河村辖地内以湾转河、滴水河、古炭河命名,欢唱着流过这块高黎贡山胸怀中的红土地。三条河流汇集后被命名为登埂河,河水奔腾流入怒江。在三条河流交汇处,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三河源庄园。三河源庄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集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另一部分是楤木加工厂。公司计划生产的楤木系列产品主要有:新鲜刺龙苞芽、干刺龙苞芽、刺龙苞酒、刺龙苞茶、刺龙苞面条、核桃、草果、花椒等其他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加工厂规模较大,这是怒江州目前设备较好较完善的一个加工厂,其宗旨是加工怒江原生态的农产品,以三河村为基地,辐射全州。
楤木种植还没有在全州大规模展开,三河村的楤木成品数量有限,不足以开动机器加工,所以加工厂目前还处于休眠状态。厂里的十多个工人正忙着加工楤木,他们习惯把楤木叫作刺龙苞。加工刺龙苞要快要准,把鲜品送到消费者手里。印有鲁掌三河源商标的盒子上,正面写着“三河系列山珍”几个红色大字,楤木照片边有刺龙苞“子弹头”、核桃、草果的彩色图案,上面有一行字“产自高黎贡山原始森林中的刺龙苞、草果、核桃……”、“绿色山珍,馈赠佳品”。图案下面留着联系电话、地址。盒子背面有楤木(刺龙苞)简介内容,落款“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关于泸水县与泸水市,有必要说明:泸水县城原住地在鲁掌,后搬迁到六库。201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泸水县,设立县级泸水市。)
泸水县河新楤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怒江州和泸水市唯一一家获得刺龙苞示范推广种植科技成果鉴定单位,于2010年获得怒江州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13年荣获省级示范社,2016年荣获国家级示范社,同年,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怒江州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于2017年顺利通过食品企业SC认证。合作社负责楤木基地的种植,公司负责经营和销售。快递刺龙苞有专用的盒子,每个盒子里可装一公斤刺龙苞,用冰袋保鲜,每盒228元。快递出去的刺龙苞每市斤114元,其中包含刺龙苞收购价40元,物流30元。三河村的刺龙苞快递到昆明、广州、珠海、上海、北京等地。刺龙苞加工的采集、装箱过程,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制作了视频,发给消费者看。消费者感觉效果好,通过微信、电商等下单。订单犹如雪片飞向三河村,酷似子弹的刺龙苞芽从三河村飞向全国各地。加工厂的建立,方便了三河村民。他们采摘下来的刺龙苞,骑摩托车当天就能送到加工厂,不用操心保鲜和销售问题。
从谷底的三河源庄园到半山腰的公司楤木基地,再从农户院子到他们种植的楤木地,盘旋在峡谷里的公路就像大山的动脉,或袒露在山脊,或隐没于林海,或落入深深谷底。高黎贡山深处有云上人家,盘扣山脊的苞谷地告别了祖辈流传下来的耕种方式,以一种全新的森林面孔出现。看着蔚然成林的楤木,内心的欣慰就像山谷里的春风。伫立山头,眺望楤木地周边风景,山峰连绵不绝,怒江时隐时现。公路这条大山的动脉,源源不断地把新时代的能量输送给山地上的村寨。雾锁山岚的景致,令视线中遥远的鲁掌现代化建筑宛如大地上一幅水彩画。回首的目光抚过寸寸公路,想起怒江往事,不由心潮滚滚,从首任州长裴阿欠向毛泽东主席请求“要一根大地的腰带”(公路和电话线)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少怒江人的传奇、多少怒江的故事,谱写出滇西北这块大地的神奇新篇章。楤木奇人袁开友的创业车轮,穿越片马镇泥泞土路及雨雾中的破旧商号,穿越鲁掌老县城的旧时光旧歌谣,向着现代化高楼大厦和公路硬化疾驶而来,为三河村的产业发展树立了一个瞩目的里程碑。
我们在湾转河周游了一圈,最后回到楤木基地里。三块基地连片,第四块基地正在开发。新建起的鸟阁“怒江一号”、“泸水一号”,还有待建设的鸟阁“福贡一号”、“贡山一号”、“兰坪一号”,正在不断向着高海拔延伸及加宽和硬化的基地公路,就像大地摊开的书页,令人展读现代农民创业者的豪情。几只放养的土鸡在红土地上悠然觅食,第一块基地上,还保留着袁开友他们创业之初住过的破旧油毛毡房。第三块基地上建盖了一排水泥石棉瓦平房,驻守基地的人员住在里面。房屋前,场院边竖起一根长长竹竿,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星迎风飘扬。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正能量,一定要最真实的。”这是袁开友处事的作风和态度。国家及各级部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河新楤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驯化种植刺龙苞的梦想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得以发展的基石。袁开友于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15年起,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三河村优秀党员。2013年,袁开友参加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同年,湾转河楤木基地受到省扶贫项目资金的扶持。次年,项目完成后,省扶贫办领导带着专家来到湾转河楤木基地验收,对项目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评价。时隔三年后,国家林业局扶贫办与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在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楤木种植工作、生态庄园建设情况及公司带动泸水市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给予较高的评价,对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创新产品的发展思路和做法表示赞赏。
山峦就像一群在天地间任性游玩的孩子,在楤木基地周边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令人陶醉在波澜起伏的绿色山谷里。山风轻轻地吹,杜鹃花妖娆绽放,楤木树舒张枝丫倾听春天的心语。几个人围桌而坐闲聊,话题离不开“刺龙苞”。不知不觉间,主人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刺龙苞菜,招呼大家就座品尝,有刺龙苞根炖土鸡肉、刺龙苞素炒土猪肉、凉拌刺龙苞、油炸刺龙苞。呼吸新鲜空气,舌尖品味山珍野味,端坐楤木基地上,观赏高黎贡山风景,一份惬意无以言表。
“刺龙苞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广受欢迎。下一步,我们公司的生产目标,三河村的刺龙苞不仅要供应国内市场,还要出国,让‘子弹’飞向日本。”袁开友目光坚定、自信地说。
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地处滇西北的怒江人也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中转变了思想观念,怒江经济建设在四十年时光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众多为建设家乡添砖加瓦的能手。大时代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三河村人的视野变得开阔,得以在广阔天地间展示个人才华,古炭河村的袁开友就是典型的代表者之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泸水县片马镇成为省级开放口岸,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来片马经营境外木材生意。片马镇地处恩梅开江支流小江以东,东与鲁掌镇相连,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敞开山门的商机,给前来淘金的人提供了方便,也带动起当地人加入创业致富的行列,偏远寂静的片马镇因而变得繁华闹热。袁开友在片马经营木材运输和木材贸易小本生意,他认识了来自楚雄的陈发兴老板,两人相处融洽,成了忘年交。2003年,怒江州在兰坪县举办奖励纳税大户的活动,陈发兴作为纳税大户到兰坪领奖。他买了猎豹第一代越野车,原想让袁开友开着这辆车到兰坪县接送他,但妻子坚持要儿子开车接送父亲。陈发兴听从妻子安排,不料父子俩从兰坪返回泸水的路上出车祸,幸好没出人命,但车祸导致陈发兴半身不遂。陈发兴对儿子颇有埋怨,在外地治伤的一年,袁开友均陪护左右。伤势有所好转后,陈发兴回到片马休养了一段时间,决定回楚雄养伤。妻子丢不开公司业务,无暇随夫回楚雄,陈发兴不愿意让儿子照顾,再次请袁开友陪护。袁开友征得妻子同意后,到楚雄照顾陈发兴。
陈家有个地下车库,陈老板给了袁开友一把车钥匙,以便袁开友用车。有一天,袁开友偕同陈老板的一对老友夫妇上街买菜。他们来到菜市场,看到一群人正在抢购东西。袁开友很是好奇,他挤入人群一看,这不是刺龙苞吗,有啥稀奇的,三河村、片马的山上就有野生刺龙苞,在当地都不值钱。前几日,陈老板让袁开友回片马拉回了百多斤刺龙苞,说是老家的亲戚喜欢吃这山野菜,谁知陈老板老家正在修路,他无法将一车刺龙苞送出去,只好丢在车库里,眼看快要烂了,袁开友正发愁如何处理。见到人们抢购刺龙苞,得知30元一斤,袁开友很是吃惊,心想,怎么这样贵啊!刺龙苞在片马最贵也只有1.5元一斤。袁开友对抢购的人群说,我有一堆刺龙苞,不要钱,白给你们。几番解说,有两三个人相信了,跟着他来到车库。刺龙苞外皮烂掉了,剥掉外皮,里面还是好的。袁开友对那几个人说,你们把这堆刺龙苞分了,我不要钱。几个人不干,说袁开友没有骗他们,刺龙苞价钱贵,在菜市场上又很难买到,他们要按市场价购买袁开友的刺龙苞。有人带着秤,几个人购买了车库里堆积的刺龙苞。就这样,袁开友稀里糊涂地赚了一笔钱,这件事让他的脑袋瓜醍醐灌顶。片马和楚雄两地的刺龙苞价钱悬殊二十倍,他心想,待来年春,刺龙苞上市时做这笔生意,赚取两地的差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怒江州广纳八方豪杰开发怒江大峡谷,给外地来投资经商的人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浙江人涌入怒江,开拓怒江市场。浙江人善于经商,他们的经商才能就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袁开友从楚雄回到三河村后,放弃了每月近万元收入的木材运输生意,想办法拜了一位浙江人为师,跟随师傅学艺。2005年,袁开友跟着师傅到福贡县马吉,以打工的形式学艺。打工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1200元,袁开友自我安慰地想,自己是拿工资上大学。2007年,袁开友回到三河村,开始做建材生意,在州府六库城开办了“怒江有信建材经营部”。
袁开友出生在古炭河小组,家就在古炭河畔。古炭河是六库到片马再到缅甸的茶马古道的必经线路,古炭河村寨曾经是滇缅茶马古道上一个热闹的小山寨,村里有个五省庙,供奉着滇、川、黔、湘、桂外来商人、马帮信奉的神灵。古炭河小组居民多为客家人后裔,汉族人比傈僳族人多,不能不说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有关。袁开友家就是汉族客家人后裔,客家人与当地的傈僳族人和谐生活,共同创建了三河村文化。
有一天,袁开友回到三河村,在古炭河边自家院坝里与老爹喝茶闲聊。袁开友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楚雄无意间做成的刺龙苞生意,对老爹说,爹老倌,我们父子俩干一件事情,要不?老爹问,你要干什么事?袁开友说了楚雄刺龙苞买卖的事,问老爹,我们做刺龙苞生意行不?老爹说,做个屁,怕不行。袁开友说,试一下嘛,行不行,我们父子俩试一下再说。老爹稍思片刻说,你说试一下,我们就试一下。
父子俩从单纯的收购刺龙苞芽想到了种植刺龙苞。说干就干,他们上山去砍野生的刺龙苞,拿回家扦插。老妈舍不得父子俩糟蹋水田,古炭河边的水田是肥沃的稻田,一家人四季吃米都指望着这块水田,她坚决不同意他们在水田里种刺龙苞。父子俩央求老妈,说只试种两丘。拗不过倔强的父子,老妈勉强同意了,但反复强调,最多只能试种两丘水田,父子俩答应了。
每天早上,父子俩背着砍刀上山寻找野生刺龙苞,砍回树枝扦插,他们回到家时天已黑了。驯化野生刺龙苞的活又苦又累,母亲心疼,抱怨的话儿变成体贴关心。六库城里的有信建材经营部生意要打理,何况经营部属下的公司承包了工程,袁开友比较忙,没有时间泡在刺龙苞扦插的活儿。初做扦插试验时,每隔三四天,袁开友与老爹上山一次,砍回野生刺龙苞枝条。随着承包的工程进展,袁开友忙碌起来,保证不了回古炭河与老爹上山砍野生刺龙苞,于是与老爹约好,一个月里一起上山一次。袁开友往返六库与古炭河村之间,与老爹一起打理刺龙苞试验地。老爹坚持三四天上山一次,一背箩一背箩地背回家野生刺龙苞枝条。就像燕子筑巢,在老爹的辛勤劳作下,刺龙苞试验地一点一点地被盘弄起来了。
扦插在地里的刺龙苞长出了侧芽,两丘试验地一片嫩绿,父子俩别提有多高兴了。可高兴不了几天,喜悦便冻僵在脸上,试验地里的刺龙苞全死了。他们拔出扦插的刺龙苞枝一看,没长根!父子俩的心血付诸东流。母亲心痛父子俩的辛苦付出没回报,又心痛水田地白白地浪费掉了,极力反对父子俩再种刺龙苞。父子俩却不甘心失败,恳求母亲再次给他们丘田试种。他们再次上山砍野生刺龙苞,这次袁开友学乖了,不再迷信网络上说的扦插方法。袁开友仔细翻阅有关种植刺龙苞的理论书籍,根据资料记载,指挥老爹扦插育苗。父子俩理论实践相结合,摸索着种植刺龙苞,结果还是失败了。
老爹从地里拔掉没成活的刺龙苞扦插苗,对儿子说,我们这样做搞不成,得找种子。网络上、资料上都记载刺龙苞有种子,但老爹没见过。刺龙苞树枝上有刺,古炭河小组的人喜欢上山砍回刺龙苞做围栏,但没有人见过刺龙苞种子。父子俩问遍周边村寨的老人,老人们都说没见过刺龙苞种子,说刺龙苞只会长芽不会开花挂果。书本上记载刺龙苞有种子,可是自己和父亲没见过,当地老百姓也说没见过,为此,袁开友疑惑不已。
随着当地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六库城的建材市场如火如荼,袁开友忙着打理六库城的生意,无暇顾及寻找刺龙苞种子一事。他麾下的建材公司承包了保山市龙陵防水工程,作为公司老总,袁开友在工地上忙碌,忘记了古炭河边自家水田里的刺龙苞试验地。
野生刺龙苞常年砍不完,不可能没有种子。老爹坚信刺龙苞是有种子的,但不知道何处才能找到。常年生活在古炭河村,他对村子周边的山林比较熟悉,哪里有刺龙苞树心中有数,但哪里有刺龙苞种子却心中无底。老爹不断上山寻找,希望瞎猫碰到死老鼠,能撞见奇迹。
金秋九月里的一天,袁开友正在龙陵工地上忙活,突然接到老爹的一个电话。老爹激动地对儿子说,今天上山他有收获了,找着刺龙苞种子了。爹老倌,不是吧?袁开友握着手机,有点不敢相信地大声问道。老爹开心地说,嗨,老倌骗你干嘛,真的找着刺龙苞种子了。您看好了吗?袁开友不放心地问。老爹肯定地答,看好了,绝对是刺龙苞种子。
袁开友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开着车从龙陵赶回三河村古炭河畔的老家。
翌日清晨,父子俩相跟着上山了。老爹发现的种源在古炭河后山原始森林里,刺龙苞种子还没成熟,淡黄色花朵还没凋谢。席地而坐,袁开友仰头打量刺龙苞花,心里充满感激。能找到刺龙苞种源不容易,得把它保护起来,不能让鸟兽破坏掉。他们量了刺龙苞树的大概位置和高度,回到村里后,袁开友带了几个人,携带遮阴网、竹竿、砍刀、锄头等工具上了山,他们清理了树下的杂草及周边的灌木,给刺龙苞树搭建了遮阴棚,把种源保护起来。袁开友安排了人,随时上山查看种源,耐心地等待刺龙苞种子成熟。
老爹找着刺龙苞种源,令袁开友异常振奋。他发动古炭河村里的老百姓上山帮忙找刺龙苞种子。有几个村民愿意上山找种子,袁开友对他们说,一个工每天工钱50元,你们找了几个工自己记着,等回来再跟我结算,找不到种子也给工钱,直到你们找到刺龙苞种子为止。
密波四与袁开友同住一个寨子,他在滴水河的大山上也发现了刺龙苞种子。他激动地给袁开友打电话,兴奋地说,阿哥,我找着种子了!是真的?袁开友将信将疑地问。密波四肯定地大声回答,真的,种子在树子上。袁开友高声叮嘱,你赶快保护起来,我马上回来。
当天晚上,袁开友从龙陵连夜开车回到三河村。
第二天早上,袁开友和密波四及另一个村民背着干粮上山了。滴水河源头有阴阳瀑布,风景秀丽,但要走到密波四发现刺龙苞种子的地方,却是在瀑布背后一个山沟里,地势险峻,他们走到山顶时已筋疲力尽。上山时,袁开友兴奋不已,只想赶快到达目的地,于是脚下生风,没感觉脚疼。到了目的地,袁开友看到刺龙苞种子后,紧张兴奋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脚也就跟着软了,瘫坐在地上,再也走不动了。
暮色苍茫,原始森林松涛滚滚,山上寒意袭人。一行人中,只有袁开友带了睡袋。三人找了柴火,在背风处生了一个火堆,烤火取暖,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三人从山上下来,袁开友别提有多高兴了。刺龙苞种子有点绿,还没黄,不到采摘时间。他安排了三个人背着遮阴网上山,给有种子的刺龙苞树盖了护棚,然后派人守护,隔三差五再派人上去查看。
一个月后,古炭河和滴水河流域的两处种源成熟了。刺龙苞树上长着青色的浆果,轻轻一捏就烂了,里面有成熟的刺龙苞种子,颜色为黑紫色。刺龙苞种子晒干后,与荞籽相似。这一年,他们收获了三斤多刺龙苞种子。
刺龙苞种子得来不易,为保险起见,袁开友和老爹商量后,把种子分成两份。按照种庄稼育种法育一块,按照电脑里说的育种方法另育一块,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试验地不超过两丘水田,这是父子俩对老妈的承诺,但他们食言了,这次试验地超过了五丘,对此,老妈无可奈何。按照他们平时种庄稼的育种,刺龙苞种子发芽出苗了,而按照电脑教的方法育种,刺龙苞种子长不出苗。
刺龙苞种子育苗成功了!喜讯从古炭河传向滴水河、湾转河,三河村人对袁家父子竖起了大拇指。
三
刺龙苞驯化课题的研发,凝聚着一代怒江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2005年,时任怒江州科学技术局长和大波提出了人工驯化种植刺龙苞课题,让企业产业科张朝江科长去联系实施主体。刺龙苞作为天然野生菜在市场比较抢手,市场潜力大。怒江只有野生刺龙苞,老百姓到山头上找点刺龙苞背到市场上卖不容易,和局长希望张朝江到老窝选点帮助当地人把刺龙苞驯化实验做起来,以便老百姓种植增添收入。当时,他们对楤木这学名很陌生,但对其别名刺头菜、刺龙苞、春芽则非常熟悉。从云南省的楤木行情来说,只有野生的楤木,还没有驯化的楤木。和局长把楤木的市场信息告诉张科长,希望属下把楤木驯化试验做起来,人工培育楤木若成功并得以推广,这不仅保护野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还能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但因多种原因,张朝江没有找到合适的驯化地点和人选。
科技工作者张朝江和三河村楤木结缘,颇有戏剧性。怒江人习俗较多,其中包括年猪饭。国庆节过后,当地老百姓陆续杀年猪,忙着腌制火腿和香肠豆腐肠,准备迎接春节到来。杀年猪时,主人家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来家里聚会,帮忙杀猪的,灌香肠豆腐肠的,玩乐的,尽情烧烤猪肉吃的,择菜准备饭菜的,就像办喜事般,场面热闹极了。一顿年猪饭,满溢着酒香肉香。年猪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是庄稼人日子滋润的浓缩,有祝福也有对来年的翼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朝江随同朋友到三河村袁开友家吃杀猪饭。张朝江看到袁家菜园地里种着几棵刺龙苞,他想起局长交给他的任务,觉得要与某地接地气的一起做才能完成得了刺龙苞驯化的任务。张朝江问袁开友,你愿意种刺龙苞嘛?袁开友回答愿意。通过交谈,张朝江了解到袁开友打算要驯化野生刺龙苞。袁开友和老爹想种植刺龙苞,但不知道如何入手。真是瞌睡遇着枕头,两人一拍即合。张朝江对袁开友说,你把刺龙苞从山头挖来种。并告知袁开友,种植刺龙苞有三种方法:一是扦插,砍来野生刺龙苞树枝扦插;二是根繁,把野生刺龙苞挖来当种苗培育;三是种子培育,必须寻找到刺龙苞种源。张朝江鼓励袁开友父子,既然有决心要做刺龙苞驯化培育,就要认认真真地用心做下去,不要搞得半途而废。一顿杀猪饭,使得张朝江和袁开友成了缘定楤木事业的朋友,开启了人工驯化种植刺龙苞的试验示范课题。
听说科学技术局有科技三项经费,袁开友没有找县科学技术局,而是直接去了州科学技术局,在张朝江的引荐下见到和大波局长,把驯化刺龙苞一事做了汇报。得知袁开友已在做刺龙苞驯化试验,和局长表示支持,但要到试验地里看了后再说。和局长带着州科学技术局情报所长等几个人到了三河村古炭河小组,实地察看袁开友家的刺龙苞驯化试验地。袁开友和老爹在水田里扦插的野生刺龙苞长出侧芽,且长势较好,试验地里一片葱绿,这景象令人惊喜。其实,这是扦插的野生刺龙苞假活现象,当时大家并不知晓。和局长赞扬袁开友父子的用心和努力,当即表示科学技术局将给予一定的支持。过了一段时间,袁开友接到州科学技术局办公室通知,要他们参加评审会。参加评审会的专家学者认为,作为农民,袁开友他们做野生刺龙苞驯化一事不容易,对父子俩的努力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肯定,一致同意给予科研经费扶持。
2009年1月,“鲁掌镇三河村刺龙苞驯化栽培示范”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示范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有七名,以袁开友为负责人。次月,刺龙苞驯化栽培示范技术实施小组完成了项目立项报告,即科技项目申请书,上报州科学技术局,同时完成了项目工作方案和配套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除自筹部分外,州科学技术局科技三项经费补助两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