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去忠魂在 ——“三大战役”主题采访纪实
一
8月的辽西大地骄阳似火,碧空如洗。翠绿翠绿的芦苇荡,蓬蓬勃勃,绵延天际。茂盛挺拔的玉米林,如齐装待发的士兵,威风凛凛。
怀着朝圣的心情,我们走进了黑山阻击战旧址、塔山阻击战旧址、辽沈战役纪念馆……
1948年4月,冬季攻势结束。东北战场上,敌我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97%的土地和86%的人民。国民党东北“剿总”部队的实力已大大减弱,总兵力下降到55万人,被分割、孤立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狭小地区。国民党国防部与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场的想法有分歧。东北蒋军已处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犹豫观望状态。与其相反,我东北人民解放军日益壮大。在冬季攻势结束后,经过调整补充,兵员充足,装备改善,总兵力已达100余万,占有较大优势。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东北“剿总”部队的大决战开始。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10月5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首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进驻锦州西北牤牛屯。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依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确定的“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 的作战方针,在黑山地区同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展开一场英勇顽强的阵地阻击战。10月23日,战斗打响。24日,敌人以5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我阵地全线猛扑。“101”高地遂成为敌我争夺焦点。刹那间,硝烟弥漫,钢铁倾泻,炮声震耳,弹雨纷飞。阵地上,弹坑累累,焦土堆堆,草木烧光,工事尽毁。东野十纵二十八师担负“101”高地阻击任务。全体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武装到牙齿的廖耀湘兵团,万众一心,立下“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在凛冽的寒风中,身着单衣,奋勇抗击,前仆后继,血洒山头。下午3时左右,敌人经过兵力调整,向“101”高地发起第四轮进攻。在猛烈的炮火轰击配合下,两个营的敌军(由青年军官组成的“效忠党国先锋队”)向山头爬来。“101”高地上,经过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工事已损毁大半。面对成倍的敌人,二营的指战员们英勇还击,奋力杀敌。四连一排只剩下5名同志,子弹、手榴弹打光了。排长李永发一跃而起,端起刺刀,大吼一声“冲啊!”带领战士杀入敌群,和敌人展开白刃肉搏,他们一连刺倒10几个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在三天三夜浴血鏖战中,101高地被炮火削去两米,阵地曾两度失守。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将军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25日)暮色中,我同八十二团的领导登上了硝烟弥漫的101高地,在一簇簇燃烧的火光中,我看到的是一幅难以描绘的残酷场景。硝烟拌和着焦土的气味刺人肺腑;堆积式工事已被夷平,在大大小小的弹坑里,散落着炸碎的木块、草片、麻袋;血肉模糊的尸体漫山遍野,目不忍睹……很难想象我们的战士在这里经受了什么样的考验,也许,只有数字能说明战斗的激烈程度,那就是猖狂的敌人平均每天要向这座高地发起近10次攻击,丢下数百具尸体,我们每天在这里伤亡1个营的兵力,消耗10万余发子弹。
静默肃穆的“黑山战役烈士之墓”,安葬着746名革命烈士忠骨。“功昭日月,气壮山河”。他们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黑山大地。公墓南侧耸立着高13.5米的纪念塔。塔身正面是“黑山阻击战烈士纪念塔”。塔身北面是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烈士名录、纪念碑碑文,庄严屹立,供人们瞻仰祭奠。在“ 101”高地战场原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后代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猛进精神永存”六个血红大字,遒劲有力,炫目生辉。
城北高地有座建筑精美、风格别致的天主教堂,这里是当年十纵二十八师指挥所所在地,纷飞的炮弹曾在高耸钟楼上留下伤痕。登上教堂塔顶,极目远望,“101”高地,这座被炮火炸得遍体鳞伤的土石山,已覆盖上一片葱郁的松林。在这块人烟繁茂、草木葳蕤、庄稼碧绿的黑土地上,战争的创伤,早已平复,烈士们的英灵长存。
黑山阻击战,我英勇之师,将士同心,军民协力,用血肉之躯守住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的妄想。黑山阻击战的胜利,为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保存着一棵躯体皲裂的枯树。当年塔山阻击战中,这棵树曾为人民解放军战士挡住许多枪炮,而被命名为“英雄树”。英雄树残留着许多枪眼和弹孔,它浸染过烈士的血迹,虽然干枯了,却始终没有腐朽,仍满身浩然正气,让人顿生敬畏。在这里,还陈列着一份沾着血迹的“立功计划书”,是“八九团三营七连二排八班”祝万平、全兴山、金龙石、孙永学、高承权、赵文九、张英发、杨连玉、宋禄、尹正善等10名战士同立,时间是“一九四八年六月x日”,“立功计划书”从“战斗上”、“克服困难上”、“巩固部队上”、“群众工作上”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要求。他们遵循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他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在英烈馆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是那么鲜活生动,这些烈士中,有许多是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英雄。
为实现中央军委迅速攻克锦州的命令,东野第四纵队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阵地。1948年10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每天集中3—5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和军舰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轮番攻击。第三十四团指战员凭借临时构筑的土木工事,,发扬人在阵地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国民党军展开反复争夺。工事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修复。前沿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的连伤亡大半,仍以一敌十坚持战斗。子弹、手榴弹打光,就用石块还击,甚至肉搏。10月13日,警卫连班长张永昌打光子弹后,率全班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不幸壮烈牺牲。经过六昼夜激战,第三十四团指战员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先后打退敌人几十次集团冲锋,守住了阵地。第三十四团被纵队授予“塔山英雄团”光荣称号。张永昌也被誉为“钢铁战士”并授予“毛泽东奖章”。
塔山阻击战,当时人民解放军不仅人员少,且地形上不占优势,这一仗能打下来是一个奇迹,是历史上不可复制的战斗。有钢铁般的意志才有钢铁般的阵地,这一仗打的是士气。
战后,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说:没想到他们打得这样好,打的是政治仗啊!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荣桓说:塔山这个仗啊,锦州这个仗啊,的确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打到敌人真正的要害处,敌人必然要在垂死中挣扎,尽可能集中他们所能出动的兵力与我决战,以图破坏我们这个勇敢的作战计划。我们在历史上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仗。……经过这一仗的考验,可以说我军的战斗力已发展到了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新境界。
10月26日至27日,东野六纵在黑山励家窝棚一带“浴血顶住十万兵”,协同野战军主力全歼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廖耀湘兵团。26日拂晓前,六纵十六师四十六团前卫部队与敌军遭遇。敌强我弱,眼看战士一个个倒下去。团长吴纯仁和政委张天涛当即组织四个连的兵力外加一个机枪连、三门迫击炮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在攻打一座孤立房屋时伤亡较大。一个叫吴贵的战士,用刺刀捅死四个敌人,最后他紧紧抱住一个敌人,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以伤亡数百人的惨烈代价,终于抢占了励家窝棚,全歼敌人一个营。二连指导员孟贤学率二排战士追歼顽敌,直到全部壮烈牺牲。团政委张天涛,营长何仑元、贾连科,副营长李永祥也英勇牺牲在战场上。
东北野战军攻锦打援,国民党军东西对进。锦州攻克,国民党军东进兵团被阻于塔山,未能前进一步,西进兵团徘徊于彰武、新立屯,陷于无用之地。
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哀叹: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断了。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巨大改变,成为“新中国的曙光”。
二
初秋的江淮平原,石榴泛红,芝麻飘香。我们一路走访一路思考,继续洗礼补钙、淬火加钢。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冀鲁民歌风味的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广为传唱。截至1948年秋,解放区的面积已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1.68亿。中共中央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全国有1亿人口的农村实行了土改,解放区的土地革命基本完成,实现耕者有其田,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持战争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强,解放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而国民党官僚阶层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乘机大发国难财,国民党自上而下腐败成风。同时,派系斗争日益激烈,矛盾日趋加深,各地方实力派反蒋呼声越来越高。为解决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蒋介石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搞币制改革。但不到三个月,就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币制改革宣告失败。国统区物价飞涨,人心浮动,社会动荡,罢工、罢课、罢市此起彼伏。
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几个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指挥员反复磋商,听取作战意见。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三次建言,就作战重点和战略决策提出建议,最终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采纳。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出击开始,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杜聿明被获而胜利结束。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伟大战略决战。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60万人,同装备和数量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刘峙、杜聿明集团80万人进行了66天的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
斯大林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很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60万战胜80万,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场,在临涣镇文昌宫、小李家、蔡洼等总前委会议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场的热血故事以及战争背后的动人事迹仍在广泛流传。
淮海纪念馆,有一处人民支前体验区。陈列着江淮大地随处可见的碾子、磨盘、小推车。淮海战役期间,淳朴的老百姓就是用这些工具碾磨粮食,用小推车把粮食拉到前线的。“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当时百姓全民支前、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淮海战役前,中原军区颁布了禁止无价排差的布告,并详细规定了用工的支付费用。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解放战争就成为了人民保卫土改成果的战争,人民把支援前线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有一组数字可见当时人民群众支前的壮阔场景:淮海战役期间,动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1万辆,挑子30.5万副,担架20.6万架,粮食9.6亿斤,牲畜76.6万头……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推着小车、抬着担架毫无畏惧,激情澎湃,在炮火中穿行。支前的民众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汇成了摧枯拉朽、埋葬旧世界的滚滚洪流。
所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语)
“军民一家十分亲,军爱民来民拥军;见面争着去慰问,小孩拉衣不离身。”“参军家属真光荣,大人小孩受尊重;缺米没柴给补助,收获种地来帮工。”这是当年老百姓喜欢传唱的歌谣。
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馆内陈列着 “邵大妈送儿上战场”、“邹允年舍命救伤员”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血染的人桥”故事感天动地。潘桥村有一座铁路桥,铁路桥横跨不老河,长约百余米,是我军从台儿庄南下包围黄百韬部的必经之路,我军指战员和车辆正源源不断地经过此桥奔赴战场。国民党军出动了十多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大桥被炸垮了三孔,部队前进受阻。在邳县党组织的带领下,潘桥、汪场等周边二十余个村子的群众,闻讯而动,扛门板、抬木棒,冒着敌机密集的轰炸奔向潘桥。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修桥几乎不可能,而部队又急需过桥!情急之中,几十名青壮年肩扛门板、木棒,冲过去站在了被炸毁的桥下,架起了一座人桥!战士们从“人桥” 上快速通过。敌机还在在扫射、轰炸。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人桥”却岿然不动!有人受伤了,马上有人去替换,有人牺牲了,立即有人接替,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不老河。大家伙抱定一个信念,部队的前进不能停!11月,天气寒冷,夜里河水刺骨,老人们熬好姜汤、温好酒,给桥下的勇士暖身子。就这样,人民群众用肩膀扛起大桥,坚持了一天半时间。在这场斗争中,邳县有十几个民工伤亡。人民群众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用血肉之躯扛起了子弟兵前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