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外舞蹈家汇聚申城研讨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不少舞者和学者们共同发现—— 世界舞台正在进入“中国时间”
来源:文汇报 | 宣 晶  2019年08月30日08:53

现代舞《流量》剧照。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供图)

近日,第六届“培青计划”暨首届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幕。四场主旨论坛、十场工作坊活动,以及一系列展示会、推介会陆续与舞蹈爱好者见面,同时还将上演七部国内优秀现代舞作品。

此次舞蹈双年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英国、法国、葡萄牙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剧院节目策划人与舞蹈节艺术总监受邀来沪观摩展演,全面接触中国当代舞蹈新生力量,深入了解其创作与艺术生命力。正如多个海外艺术机构“掌门人”所言,在世界当代舞蹈的舞台上,“中国时间”正在到来。

挖掘舞蹈 “新势力”,与世界分享中国现代舞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1935年,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个人作品发表会,将其留日期间学习的德国表现主义现代舞引入中国。这场中国现代舞的“首演”仅有一位观众——一位波兰老太太。彼时,中国现代舞的天地只局限在四川北路一家绸缎商店二楼的舞蹈学校里,谁能想到,80多年后,现代舞竟能在中国遍地开花。

近年来,中国现代舞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青年舞者和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期间,《从3200到0》《三十二章节》《一撇一捺》《没有大象》《你好陌生》《我什么都没说》《流量》等作品陆续登台与观众见面。今年,青年舞蹈家谢欣携作品《一撇一捺》赴欧洲开启巡演,她认为,中国现代舞近几年持续进步,已经到了一个足以与世界分享的时间节点:随着越来越多中国舞者在国际编舞比赛中获奖,越来越多中国舞团在欧洲巡演接受着全场起立鼓掌和致谢,甚至越来越多国际舞者想申请来到中国舞团工作——“属于亚洲的时间到了,更是中国的时间来了。”

此次在沪举行的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法国夏洛宫国家剧院、葡萄牙波尔图市政剧院、以色列苏珊娜·德拉尔艺术中心等国际知名剧院的节目策划人及舞蹈节艺术总监应邀前来。“双年展启动‘北京—上海’双城模式,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具有中国特质的当代舞蹈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最优秀的舞蹈新生力量,了解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与艺术生命力。”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用当代舞蹈艺术讲述中国故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舞蹈创作者把中国元素和现代舞组合在一起,他们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大胆创新,用自信的舞步阐释当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先后与孟加拉裔英国编舞家阿库·汉姆合作双人舞《零度》,与中国少林寺武僧跨界合作《舞箴》,与比利时编舞家彻克奥维合作《生长》,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全新现代艺术的影响,她的艺术之路是众多中国现代舞者的缩影。“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身体里留下深深痕迹,我们只需要唤醒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看来,中国舞蹈演员在学舞过程中很早就接触到武术和戏曲,他们的视觉上、身体中、习惯里都留存了这种记忆。当舞者在自我探索的历程中,慢慢地从自觉发展到自省,进而把民族民间的、古典传统的元素与现代艺术理念融合,便是中国现代舞发展的重要方向。还有一些舞者跨界向美术和戏剧学习,把完全不同的艺术种类混搭在一起,出现了各种实验性作品,为中国现代舞注入了新血液。

始于2014年的“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重点培养、扶持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五年来,从“培青计划”中走出了赵梁、费波、谢欣、周莉亚等40多位新锐青年艺术家,推出了《一撇一捺》《你好陌生》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涉及传统与当代舞蹈创作、舞蹈影像、剧场及空间实验等多种类型。其中,《三十二章节》《我什么都没说》等现代舞将编创者的生活体验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出来,以个体经历折射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呈现当下中国青年的生存状态;《yào》《来来舞厅》等则以独特视角关注社会问题,部分作品先后在13个国家的22个城市展示超过200场,观众人数超过9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