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元帅》:一部推陈出新的戏剧力作
《土族元帅》剧照。
明万历年间,辽阳贼寇叛乱。朝廷张榜招帅,西宁总兵蔡博柱为求升迁,揭榜平叛,屡战不胜。圣上降旨,再若不胜,性命难保。蔡博柱假传圣旨,命年高八旬、已告老还乡的副总兵祁延西率兵出征……
7月8日、9日晚,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传奇剧《土族元帅》,受邀参加2018年全国基础院团会演,精彩亮相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原中国评剧大剧院)。该剧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祁家延西》为背景,用秦腔艺术形式表现了土族将领祁延西为维护家园、疆土完整而不顾高龄率兵征战的英雄事迹。
该剧由互助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由互助县文化馆、县秦韵戏曲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伴随跌宕起伏的剧情,精致典雅的舞美,气势恢宏的音乐,委婉动听的唱腔,精湛娴熟的表演,一出摒弃前嫌泯恩仇、保国爱民共春秋的土族儿女高尚情怀的剧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胆创新,叙事长诗与秦腔完美结合
互助县被誉为“彩虹的故乡”,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有汉、土、藏、回、蒙古等29个民族,其中土族人口约7.4万,占总人口的18.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助县各族儿女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祁家延西七十七,八十的头上挣功劳。”《祁家延西》就是土族民间文学中长篇叙事诗的经典之作,201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它取材于明朝第十一代土司祁秉忠听从明王朝调遣,多次率兵出征的故事,歌颂了以祁秉忠土司为首的土族将士忠君爱国,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一和安宁而舍身忘家、东征西讨的英雄事绩。
由于没有文字,《祁家延西》这部长篇叙事诗主要由土族民间艺人代代口传心授。该叙事诗有神话传说的传奇特征,同时带有明显的游牧、农耕生活特色,对研究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以及土族社会历史沿革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弘扬土族文化,打造土族文化品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在互助县,秦腔演唱由来已久,许多村子几乎家家有戏迷、辈辈有“唱家”。特别是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乡村,历史上就有“乱弹之乡”的美称,有家家学戏的风气,经常演出“大戏”秦腔。2017年,互助秦腔被列入青海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出于对秦腔的热爱和执著,互助县的一支农民秦腔业余剧团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为村民演出,经常开展送戏下乡和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演出15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自组建以来,该剧团先后创作排练和演出了具有土族特色的现代秦腔小戏及传统戏剧等38部。2009年,该剧团在青海省业余剧团调演中荣获银奖;2017年入选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土族元帅》是一部将土族民间叙事长诗与秦腔完美结合的剧目。2017年12月5日,该剧在互助县文化馆开排;今年1月22日,在互助县彩虹剧场首演;5月19日,在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为西宁观众献彩。
精神延续,丝路经济带上大放异彩
《土族元帅》题材厚重,主题出新,故事跌宕起伏:祁延西为保国安民,腊月三十出征,攻克千难险阻,平叛辽阳反贼,金秋凯旋。回师途中,蔡总兵为贪天功设伏,毒箭射死祁延西,土族英豪命丧黄泉。祁延西之子祁庆儿、蔡博柱之女蔡灵儿二人自幼同窗学文习武,互有爱意,一同东征。祁元帅遭难,庆儿为父伸冤,金殿告状,圣上降旨,一赐蔡博柱白绫自裁;二赐祁庆儿、蔡灵儿即成大婚;三赐祁庆儿子承父业,任西宁总兵。
《土族元帅》是互助县继舞台剧《彩虹部落》《彩虹儿女》之后,又一部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剧共分为“生变”“发兵”“设计”“巧遇”“困营”“争辩”“鱼桥”“平贼”“殉难”“尾声”等10场,以精妙的剧情构思、贴切的形象塑造、全新的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祁延西率兵出征的过程。
该剧剧本内容通俗易懂,表演气势宏大,舞台背景华丽,在司鼓、板胡、二胡及古筝、琵琶等乐器伴奏下,在悠扬的土族花儿伴唱中,整场演出充分展现了土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舞美设计中呈现出浓郁的土乡地域色彩;故事情节中凸显土族儿女的豪迈、忠信;音乐唱腔设计中依旧遵循了秦腔铿锵有力、侠骨柔情的特点;在服饰造型中,具有极强的西北地域特色。
为使演出更有艺术性、感染力和影响力,该剧特邀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韩振育担任总导演,剧目主人公土族元帅祁延西由国家一级演员陈栓昌主演,剧中92名演员由该县文化馆、秦韵戏曲艺术团、安纳歌舞团演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