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与纸上色彩 ——读袁学骏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
袁学骏的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让人体悟到苍凉的人生况味和悠远的怀乡情思。书中五辑69篇自传性的非虚构散文,全是作者少儿时代亲历亲为或见闻感受的记忆,恰如作者自序中所言,意在“书写生命的春光”、砥砺“精神力量”,集中体现了袁学骏的艺术原创力。
书中描绘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冀中地区的乡土风情好似给我们挖了一条清澈的小河,让我们逆着时光的河流回溯历史,观照现实。我们仿佛看到广袤的夏日平原上,一个光头的“小小子”光着小脚丫,踩着青青河畔草,用稚嫩的小手抚摸着家乡亲切而平凡的一草一木,用好奇的眼睛扫描着亲人和乡亲看得真却又看不透的表情。这部寻根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冀中平原的人文风景、民俗事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乡愁根脉,寻着了他的“心灵栖息地”。
全书五辑的内容各有侧重。开篇的“家世百年”中,《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家的坟茔》等篇什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富有人世变迁的沧桑感;让人心颤的“父母恩深”中,《满手老茧的父亲》《吃剩饭的父亲》《不识字的父亲》《孝婿父亲》《为娘买点心》《老娘不进城》等篇什,抒发了真挚的感恩情怀、血缘至义;烂漫的“童心野趣”中,《赶庙会》《看大戏》《寒苦的“瓜菜代”》等再现了滹沱河南畔家乡的草根童年趣味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村中人物”中,《潇洒的三奶奶》《保林兄弟》《走出宪兵队的人》等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可敬可爱亦可怜的乡亲众生相;“家乡风韵”中,作者用叙述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吾乡吾土”的熟悉而远去的美景,让风、云、月、酒都透着醇厚的家乡味道。书末一篇《爱恨交织的热土》则表现出对保守的农民“怒其不争”的呐喊和对优良传统世道人心的呼唤。这些“朝花夕拾”的怀旧情愫和复杂的哲学反思,正是作者全面的立体化的美丑杂糅的乡愁抒写,能够让一颗颗漂泊狂热的心灵栖息在安谧的精神家园。
袁学骏在自序中说追求“乡土原味历史与纸上生活神韵大体一致”。他用回顾性叙述视角和经验自我视角讲述家乡旧事,使每一篇散文都像一首叙事诗,流溢着明丽的色彩,弥漫着感伤的情调,生动地还原出上世纪中叶冀中平原农村“慢生活”状态下的草根众生相。书中人事景物中折射的真情至理,耐人回味,发人深省。乡邻们坚韧的生存意识、随遇而安的乐天情绪、苦尽甘来的耐心期盼,这些“无奈和有耐”,拧成了作者对家乡的“苦恋”情结。
《回不去的故乡》,是作者蘸着亦甜亦苦的乡愁之泪和入世知识分子的“骨髓”涂抹的一幅幅地方风俗图,是一帧帧遥远而新近、古老而年轻、传统与现代的人物素描画。诸多篇什中所讴歌感喟的家乡人物和地域风情像燕赵大地上一片片旺长着的花草树木、玉米小麦一样,色彩明艳、朴实新鲜,洋溢着田野的芬芳和温暖的力量。这些描绘“生我养我”的居落和家族、童年趣事、村中人物的散文中,充满着浓浓的怀恋情愫,也体现着作者通过故乡题材洞察历史、反思现实、引人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
《回不去的故乡》的出版,给肩负神圣使命的作家提供了一块灵感的燧石。虽然当今乡土散文已经多如牛毛,但作家只要扎根生活沃土,就一定能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也一定能在反思历史和认识现实中获得精神滋养,写出一个“自己”来,写出具有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的新篇章,给读者们以生活的引导和精神的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