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作家海飞给边建松诗集《我握住的这段时空》作序的标题是:《建松是棵树》。建松是棵什么树呢?海飞没有直说。但我想,顾名思义,当然是棵松树了。这么多年来,边建松忙碌于工作和创作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松树一样扎根书案,不问东西炎凉,四季常青。
边建松的《海子传》,结合海子的诗歌来演绎发生在海子身上的故事,探秘海子的内心和文学艺术。这本传记曾多次重印,深受读者欢迎,最近他经过大量修改增补资料后,以《海子传:幻象与真理》(河南文艺出版社)为名出版。书名《海子传:幻象与真理》就来自于海子后期的诗句:“先是幻象万千,后是真理唯一。”
近期,电影史上首部全手绘油画动画片《至爱梵高》上映。早在1984年,海子的诗歌《阿尔的太阳》中称梵高为“瘦哥哥”,海子和他的“瘦哥哥”梵高一样,多才短命,又曾自认为是个失败者,事业、爱情、日常皆不尽如人意,但一样心有瑰宝而绚丽璀璨,令我感慨万分。
海子的生和死,是和诗歌融为一体的。在《海子传》中,边建松注意到这种不可剥离的结合,将海子的诗歌和海子的生平斗榫合缝,凸显一个真实的海子。边建松的《海子传》让我们关心海子的死,更关心海子的生。边建松在《海子传》中论述这些诗是一扇走向海子的窗户,是对海子生命的崇高致敬和灵魂解读。
海子活着的时候,对于他的家人和乡亲来说是一个传奇——海子在15岁便考入了北京大学,让人称道。后来,海子选择了写诗,而没有成为一个大学教授或者律师。选择造就人生走向,造就一个平常而传奇的海子。若要还原海子的生平,必然要记录非传奇人物的传奇一生,同时也是记录传奇人物的非传奇一生。边建松的《海子传》这本书神奇地达到了这种效果。
在《海子传》里,边建松还梳理了海子的人生轨迹,提供了海子更多的生活细节,如1983年的“选择之年”、1984年的“幸运之年”、1985年的“寻找之年”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为重要的是,边建松对海子的创作进行了分期,分为体验写作期、实验写作期、元素写作期、幻象写作期,这对我们理解海子的诗歌是很重要的。边建松还开创性地探讨了影响海子诗歌创作的一些关键因素,如生活环境、西亚诗歌、西方哲学等对海子创作的影响。这些研究,很多方面已经成为海子研究的源头。
边建松也是一位诗人,他对海子作品的解读是诗性的,也是人性的。他爱海子,爱海子的诗歌。他的这种特性,也使得他的《海子传》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边建松喜欢摩托车骑行,为了写《海子传》,他多次去海子家实地考察,我总是想象他骑着摩托车到了海子家乡安庆,路边是稻田和谷仓,大风刮过边建松的围巾,围巾有一段松散了,在风中逐浪飞扬。“上面是无边的天空,天空一无所有”,天空给海子安慰,海子给边建松安慰。现在,《海子传:幻象与真理》给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