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文化强国建设
陈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们讲文化自信,主要就是价值观的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又如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可以成为今天的启示和镜鉴,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
以优秀作品助力
新时代文艺繁荣
当代中国文艺家正逢历史以来的最好时期。先哲有云:“文以载道。”载什么“道”,如何“载道”,是文艺家永远需要面对的课题。一个具有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精神的文艺家,不会因世俗欲望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谬误而丧失应有的人文情怀,忘却或弱化对于真善美的持守,迷失自我的信仰与理想,坐视精神钙质的流失,甚至以尊重多样化为借口,放松对作品的打磨锤炼,放纵低水平制作,放任低俗趣味的张扬和资本的绑架。只有克服这些弊病,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约,向“高峰”攀登。
郭媛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融入当代生产生活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功夫:“场景化”,即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行为处; “生活化”,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当代化”,即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着重推进的战略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技术、文化产业提供的平台,以及当下国民的文化兴趣、口味,丰富外在形式和内涵,拓展新的文化内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与强大。
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文艺创作应加快适应新时代
文艺创作要适应新时代,首先要有源自民族精神独立性基础上强烈的文化自信。近代以来,“去中国化”、矮化和扭曲中国独立的文化精神一度成为时尚。而今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文艺创作需要重新冷静、客观地审视东方和西方的主体关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文化基因,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书写“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其次,文艺创作要适应新时代,必须面向人民。文艺创作既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书写,更是以人民为主体、为背景和底蕴积极向上、于民有益的创作。加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就是要增强作品表现对象的当代性,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认识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第三,文艺创作要适应新时代,必须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革新艺术教育理念,普及基础性艺术素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趣味,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的基础。
(记者肖静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