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诗和泥土一起芳香 ——读刘迅甫纪实诗《农民工之歌》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张庆和  2018年02月27日09:39

农民工,就社会而言,是个大群体;就国家而言,是件大事情;就诗歌而言,是种大题材。出身农民的刘迅甫,对农民工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创作的纪实诗《农民工之歌》关注“根”,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

前不久,笔者去福建泰宁,在寨下大峡谷穿越一片竹林时,从毛竹生长的过程领悟了什么是“根”。毛竹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45天时间,就能长到20多米高。而后5年的时间里丝毫不长,到了第六年雨季到来,它却又以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挺进,15天左右就可以长高20多米。继而,我从植物学家那里获知,毛竹的前5年不是没有生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在努力往地下发展。经过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雏竹的根系已经向周围伸展了10多米,向地下也深扎了近5米。所以,当第六年到来,它才能够以快速的方式独自生长。从毛竹的生长过程,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种启悟:只有打牢基础,扎扎实实做好强壮根的事情,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力。

近4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批进城。他们或挥汗于建筑工地,或辛劳在清洁队伍,或搓背捏脚,或洗碗扛包;一边为生计所苦,一边为寻梦奔跑,大街小巷处处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起初,他们几乎就像一棵棵无人问津的小草,用卑微酿制心曲,悄悄地唱给远方的路标;他们以自生自灭的方式生存着,任由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品评、议论,甚至说三道四。这些兄弟,就是农民工,他们虽处在社会底层,却是国家兴盛之根。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贡献,有目皆知。然而他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诗歌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自然不能缺位,刘迅甫的纪实诗《农民工之歌》堪称一声响亮的回应。

在《农民工之歌》里,诗人以真实的情感,质朴的诗语,紧紧围绕农民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或以宏阔的情怀观照,或以细微的目光审视,无论是自白式的倾诉,还是直抒胸臆的表白,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农民工兄弟的关心、热爱、理解、同情以及对这个庞大群体中真善美的歌唱和对他们的未来的企盼。这里,有书写农民工劳作之苦的《夫妻洗墙工》;有述说农民工命运之苦的《树叶的飘落与季节无关》和《早谢的花蕾》,让人心生凄悲;有倾诉农民工生存之忧的《乡愁》《月下心语》《留守儿童的自白》《渐渐被冷落的故乡》,使人心情沉重;有歌赞农民工心灵之美的《我是一棵小草》《城中村》,读之心生敬意;有寄语人们心中之盼《请别叫我们打工仔》《十八罗汉归故乡》,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当农民工饱经了打工路上的风雨,心灵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濡染、滋养、丰富之后,他们心依何方,情归何处?诗人在《十八罗汉归故乡》里满怀激情和企盼:“我们把十年的风雨/打成一个沉甸甸的行囊/沿着这条古老的河床/回到我们日夜思念的故乡”,“今天归来的游子/不再有青春年少的迷茫/在离别家乡的十年里/我们已把汗水铸造成黄金/我们已把辛酸成就了辉煌”。当诗人把农民工立志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蓝图描绘之后,继而又号角般地吟道:新时代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祖辈的梦想/新时代的农村/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日千里奔向小康。

诗人把美好的理想寄予诗情,不消极,不低沉,是写给农民工的歌,是一支昂扬、向善、向上,含蕴着拼搏、奋斗和奉献精神的时代之歌。当然,在关注农民工的事情上,不否认也会有些人假托“根”的名义、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的,但刘迅甫甘愿让自己的诗贴着地面行走,为了根的事情,实实在在,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