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用“心”写出航天旋律
赵雁当属文坛稀缺的航天作家之一。这几年她连续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梦》《筑梦九天》《太空双子星》,尤其是写出了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最近,她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蓝星闪烁》和报告文学《星空并不遥远》,在创作上出现了一个飞跃。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航天题材为载体,异文同轨。从《蓝星闪烁》中苦苦奋斗多年,虽遗憾地与太空擦肩而过,仍不停止追求的航天员,到《星空并不遥远》中,在完全密闭环境中生活了半年的四名科技工作者的严苛历练,深刻动人地表现了航天人的思想情感。这些形象都渗透了赵雁对他们的热爱与谙熟。
赵雁的父辈就是航天人,她自己也出生并成长于航天发射基地,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她特有的价值选择。她的写作是听从内心的召唤,是血管里自己流出来的血。这就保证了作品的深度和质地。
擅长细节刻画和表现日常化生活是赵雁作品的一大特点。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长篇小说,她完成的都是大题材。在通常意义上,一般表现航天的作品,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着力表现辉煌的时刻,渲染壮烈场面,表现千钧一发的紧张这一路线,这没有什么不对,却几乎已形成一种模式。但赵雁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却是非常日常化的,甚至有点沉闷。她在这些枯燥的、寂寞的、单调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上倾注了大量笔墨,意在表现航天人抛家舍业,处身绝塞荒原,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艰苦卓绝,他们没有优裕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待遇也菲薄,承受着很多难以承受的压力,却一步步实现着中华民族的太空梦想。这是多么光荣而自豪的业绩!赵雁还不回避写到“封闭性”。“封闭”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的不好的象征,但对航天人和一些特殊行业来说,将之与日常生活的声色犬马和各种欲望诱惑隔离,相对置于单纯、封闭的一种工作环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蕴藏着巨大力量的。这些在她的作品中不仅涉及了,而且写得深入。这种奉献不是一时的,也不是突发的,而是漫长的,需要一点一滴把日子度过去,有时甚至令人透不过气,这就是作者对航天人奉献精神的理解的深度。
《中国飞天梦》《筑梦九天》写了载人航天工程二十多年的历史,而《第四级火箭》则几乎写了五十多年,两个家庭、三代人,时间跨度很大。在这个长篇里,赵雁对每一个时代,其历史性细节的描写,回味,几乎都是真切的,经得起过来人的审视。比如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师傅对徒弟产生了爱情,是以怎样隐秘的方式表现,书中通过几斤粮票加以传达,很真实。主人公葛校言对许子烈的感情,则是通过书信完成的,而其时书信的语言,是非常革命化的。比如“为了革命工作保重身体”,这么一句话可让“九〇后”笑弯了腰,看似普通的话,却饱含着当事人如山的厚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她都写到了,很多事是无法通过抽象概念来叙述的,而是通过大量精心筛选,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来推进,包括时代风貌,人的思想轨迹、言谈习惯,每个时代的样貌不仅有迹可循,且能生动还原。作为一位“七〇后”作家,殊为难得。《第四级火箭》以个体和家庭命运来切入一个国家航天业的发展,在结构方面是比较讲究的。一部长篇小说,人物刻画最重要。人物能否站得住对作家是个考验,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有鲜明印记的,因而塑造形象基本是成功的。
赵雁这种航天类作品横空出现于文坛,确有创新之感。它们不仅是将航天这一高深莫测的科学架构,用了文学的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对科学思维比较贫弱的国人来说,还有一种穿壁引光的作用。赵雁的航天系列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把看上去干巴巴的科学研究,形象地化开,处理到了作品的夹缝里与人物的情感中。以《蓝星闪烁》而论,作者在着力刻画两代航天员的追梦过程中,又将这一情愫附在浩渺的太空之上,让人有一种轮回转世的旷邈感。《加加林的脸》不是科幻,却又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她把我们平时知之甚少的、航天员出舱维修工作时的具体形态也巧妙地展示出来。这类近乎专业人士才能有的叙述,因为和主要人物的情感动态结合在一起,遂让枯燥的科技跃然纸上,产生了奇异的交织感。赵雁之所以能用细腻笔触让看似硬质的题材活跃了起来,这同她还在写作另一种生活形态的小说有关。如《火星居民的地球梦》《耳朵有泪》《足尖下的转身》等小说都关涉了小人物的生存窘境,刻画了令人唏嘘不已的命运,这些都是她创作触角的延伸。
从赵雁的众多作品可以看出,生活的厚积,内心的体验,是极重要的。她写进去了,写得很冷静、很投入,看到这样的作品是令人惊喜的,它不仅仅属于航天文学,而是属于整个文学界,是有其独特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