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影像:寻找故乡与他乡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分享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那日松  2018年02月02日17:53

苏国胜作品《俄亚大村》。

西双版纳影展的户外广告。

自2015年第一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及展览举办以来,中国的民族影像研究和挖掘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一批边疆少数民族摄影师走出了曾经封闭的大山和沙漠、草原,他们带着故乡风土气息的摄影作品,惊艳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民族影像仿佛一道美丽的风景,它代表了自信、包容、团结、发展,让全世界通过这些影像,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边疆社会风情。

2017年6月,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举办的第二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再次与观众见面。这一次的来稿数量更多,题材更丰富,民族分布也更广泛,年轻摄影师多了,女摄影师多了。

经过5位专家的评审,最终有20位少数民族摄影师获奖。其中,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摄影家苏国胜获得最高奖——“摄影师大奖”;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青年女摄影师胡尔曼古丽·金恩斯别克获得了唯一的“青年摄影师资助奖”;另外18位获得优秀奖的摄影师分别来自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藏族、傣族、回族、白族、土家族、佤族、哈尼族、鄂温克族。两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摄影师已经覆盖了15个少数民族,距离期望的“55个少数民族摄影人都能够获奖”的目标进一步迈近。

著名视觉文化学者、摄影批评家、第二届“故乡的路”评委鲍昆在评选后发表评论:“共性与差异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呈现这一历史的事实,是‘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的第一个目的,却不是最终的目的。这个奖项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大家相互凝视,穿透每一双眼睛抵达各自的心灵,感受人与人的温情,感受理解和尊重。让理解和尊重变成阳光,映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身上。”

著名蒙古族摄影家、作家、第二届“故乡的路”评委巴义尔在文章中写道:“有一些事情没那么宏大,却可以载入史册,比如‘故乡的路——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著名民族影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第一届“故乡的路”评委朱靖江评论本届评选结果时说: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入选者中,不乏拍摄其他民族生活方式或公共文化领域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如拍摄云南“大花苗”的回族摄影师、拍摄布朗族的傣族摄影师,以及拍摄澜沧江或红河沿岸景观的哈尼族、彝族摄影师,这应当看作评委们力图突破“故乡”囿限,为少数民族摄影师提供主流文化表述权力的一种努力。

的确,在面向民族本体的自我凝视、建立起文化主体性的影像观念之后,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更应举目四方,寻到一条故乡与他乡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继而坚定地行走向远方。

如同第一届一样,第二届“故乡的路”仍然得到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大奖颁奖仪式上,著名摄影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殷德俭等为获奖摄影师颁奖;《故乡的路——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集》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贺烨(回族)、洪松平(白族)、苏德夫(蒙古族)三位获奖的青年摄影师还被特招进中国文联举办的第六届“少数民族摄影人才培训班”。

在2017年11月举办的“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故乡的路”再次被邀请参展,成为此次摄影节的重头戏。在摄影节举办的“原生态——从雷山出发”中国原生态影像文化论坛上,文化人类学者、摄影批评家鲍昆、张晓松、殷德俭、石明等,围绕“原生态以及民族影像”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第二届“故乡的路”20位获奖摄影师中,有8位来自云南,占了将近一半,包括获得大奖的苏国胜,这不是偶然的。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影像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且云南还有个“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该展的艺术总监许云华(拉祜族,第一届“故乡的路”获奖摄影师)、总策展人石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扬和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摄影资源。尤其是石明,一直是“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奖”最坚定的支持者,经他发现和推荐,两届“故乡的路”已有13位云南摄影师获奖,占总获奖人数的近1/3。

2017年12月,第六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之《云的下面,故乡之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展》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共有3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参展,同时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摄影论坛”。论坛汇集了众多国内知名的民族影像文化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王青华、李旭、范建华,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民族影像文化学者朱靖江,以及来自摄影界、当代艺术界的批评家、学者、摄影家代表鲍昆、巴义尔、殷德俭、石明、朱炯、王保国、舒阳、海杰、毛卫东、崔波、耿云生、苏国胜、德戈金夫等。一天的讨论,涉及人类学与摄影、民族影像与民俗摄影、摄影的记录与表达等议题,在温和与融洽中蕴含着激烈的碰撞,留下更多话题和思考。

在此次论坛上,著名摄影批评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的呼吁引发了众人的深思。她说:“民族摄影是否能够抛开那些刺激的、表面的东西,例如颜色、服饰,或者一些民俗流程上的东西?”她认为,当下性是最重要的,应该把一个民族在当下生活的状态表现出来。“创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有独特的审美境界的摄影作品,是民族影像应该追寻的方向,也是所有中国摄影人应该去探索的一个方向。”朱炯说。

(作者系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故乡的路”策展人)

访谈更多

刘慈欣: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

“科幻无非是把现实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间所进行的一个思想实验。科幻中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科幻写的是未来世界,但写的人并不是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