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在京发布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文轩  2018年02月02日17:47

项目组在田野调查中拍摄的村寨里的各族剪纸作品。资料图片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首卷发布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成果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图书《村寨里的纸文明》全书共八卷,共100多万字,近万幅图。该书以村社活态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每个民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开田野调查,汇总29个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文本编纂成书,呈现不同民族村庄活态文化视野下的剪纸传统。目前,图书一卷本已公开出版发行,其余七卷已完成排版工作,计划于今年上半年陆续出版完成。

据介绍,《村寨里的纸文明》是“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年)》的结项成果,项目主持人是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乔晓光。他和团队坚持了16年,通过基础田野实践,发现了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

第一,发现了村寨活的纸文明。不同民族是多样的,同一民族也是多样的。团队不断走进乡村这个课堂,拜民间为师,发现村寨里的活态文明,把这个事实讲给生活,讲给社会。

第二,发现了文化信仰对艺术的作用,没有文化信仰就没有艺术生成。当日常生活消失的时候,信仰成为支撑艺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这个信仰不是大一统的,不是简单的儒释道,而是由本民族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有些文化信仰还关联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艺术可以发现更多元的文化生态。

第三,发现了中国的文化物种是丰富多样的。剪纸这一物种,体现了中华纸文明的生成、发展、传递和交融的历史进程,对它进行研究、保护、发掘,由此发现文明的特性。乔晓光认为,21世纪前30年是中国抢救文化物种时期,把濒危的文化物种记录下来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丢掉了文化物种的创新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进入文化遗产时代,老物种就是新物种的土壤,土壤越深厚越丰硕,新物种才能越创新。

第四,发现了大学一直在坚持抢救非遗。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一直在坚持,做了剪纸陈列,开了30年的剪纸课,培养了很多中外学生。中国不仅可以把自己的非遗做好,也可以把中国的非遗传向世界,用中国保护非遗的技术为其他国家做贡献。

第五,发现了中国剪纸和世界剪纸的关系。中国的剪纸是世界剪纸的原乡。现代剪纸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存在,在墨西哥、波兰及南亚地区的国家还存在着民俗剪纸传统。在大的文明转型期,抢救自己文化物种的同时,保留世界剪纸原乡的文化传承,这是一个时代使命。

乔晓光说:“今天,我们可以告诉世界,中国剪纸是怎么回事,是什么状态。从考古发现、文化分布、民族区域来看,中国剪纸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文化生态存在。在今天中国不断发展强盛的时代,通过剪纸个案,跨民族、跨区域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同时,我们对剪纸的研究也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我们正在走进去,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未来。” (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