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 ——范志强《蔡东藩评传》读后
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演义小说家之一,蔡东藩的名字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尽管各种版本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遍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并在很多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可得,但有关蔡东藩生平思想与创作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迄今为止,除陈志根主编的论文集《蔡东藩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和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设有专章外,还没有更多学术研究层面上的专门成果。而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来看,陈志根主编的《蔡东藩研究》中,多数文章属于相关人员的回忆、资料整理与文学故事,且部分篇目所涉资料如蔡东藩的人生历程、著述情况等有不实不详、相互矛盾,甚至臆想杜撰之处。而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第四章(陈子平撰写)代表了目前蔡东藩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但其内容以对《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评析为主,有关蔡东藩的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因此,这些成果从质与量上都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蔡东藩的著述成就及其影响。这对于我们近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史学研究、对以蔡东藩为代表的近现代知识分子这一广大群体的心路历程的研究,都是一种缺憾。正是从这一角度,范志强所著《蔡东藩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才更显其学术价值和意义。
作为国内第一部纯学术研究层面的蔡东藩评传,范志强的《蔡东藩评传》可以说在以下三方面弥补并推进了此前的相关研究。
首先,对蔡东藩生平与著述考释,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此前相关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进行甄选、考释和评析,并走访蔡东藩后人及数位研究专家,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基础,较为完整地梳理了蔡东藩从青少年时期热衷功名以图建功立业,到中年时期著书立说以救国救民,再到晚年沉寂民间终老乡野的人生之路;并第一次系统、完整地给我们展现了除历史演义小说之外,蔡东藩在短篇小说、教育、历史、类书及医学等多方面的著述成就。
第二,在对蔡东藩人生历程及论著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蔡东藩的文化史、文学史意义第一次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作者并没有把蔡东藩作为个体知识分子来看,而是以蔡东藩所处时代——从晚清到抗战结束这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复杂、最动荡、最惨烈的历史为大背景,将其作为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间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来研究。作者立足于蔡东藩的著述,不夸饰、不掩饰,客观评析蔡东藩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一员,在从晚清到民国这一历史转型期中,他思想、价值观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先进性与保守性。作者力图较全面、系统地概括蔡东藩史学观的形成原因,探讨以蔡东藩为代表的民间知识分子在社会演变、文化转型过程中选择与被选择的痛苦与无奈,并肯定了他们的作用——因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没有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然而他们的每一步都最真实地体现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曲折、艰辛与复杂;他们那种上下求索、对救国救民道路的可贵坚持,使他们成为“创造新陆地的泥沙”。
第三,对蔡东藩“三自体”写作手法予以重新诠释,给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认识蔡东藩的新路径。尽管此前有学者注意到蔡东藩撰写历史演义小说的“三自体”(即自撰、自批注、自回评)特点,但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却往往将其忽略,而侧重于他对历史内容的演述。《蔡东藩评传》在注意其“三自体”的同时,更进一步指出这“三自”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笔墨,三种不同的看取历史的态度以及由此呈现给我们的三个不同的蔡东藩——正文以官修正史为“正”;夹杂于正文中的批注点评,或是对正文的说明、注释,或是表明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态度,因此,这些极为简洁的批注往往活泼生动、幽默俏皮,或则辛辣讽刺甚至慷慨激昂、横眉拍案;而每章的回评则庄重严肃,是作者对本回内容的总结概括,或是对回目内容及写作手法的介绍等,可以看作是蔡东藩的点睛之笔。这一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评价蔡东藩的历史观、价值观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立足于对蔡东藩“三自体”的重新认识,范志强的《蔡东藩评传》认为,蔡东藩的历史演义是有别于《三国演义》,有别于《水浒传》,也有别于《东周列国志》的另一种历史演义的写作模式。
相对于蔡东藩的著述成就及此前研究,范志强的《蔡东藩评传》无疑将蔡东藩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但与作者在前言中所思考的问题相比,该书在以下几个问题,如越文化思想对蔡东藩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浙东史学对他历史观的影响;与同为越文化之子的鲁迅的比较等,这些都有待深入阐述。
瑕不掩瑜,范志强的《蔡东藩评传》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完全肯定的,我们也期待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新的成果,使蔡东藩研究更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