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文化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对话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陈甫林
《索玛花开》海报。 资料图片
前不久,一部反映四川凉山扶贫攻坚的电视剧《索玛花开》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赢得广泛好评。在央视大型城市文旅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中,凉山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被正式授予“十佳魅力城市”称号。
从2016年赢得高人气的电视剧《彝海结盟》到全国巡演的民族音乐剧《彝红》,再到首部彝语电影《我的圣徒》和全国首部火秀《阿惹妞》,近两年凉山民族文化精品呈现“井喷式”爆发。对此,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陈甫林认为,这都得益于凉山州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使凉山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开发,从而大放异彩。
以影视剧推介凉山,提振民心
记者:电视剧《索玛花开》播出后好评如潮。请问这部剧是如何诞生的?一般来说,主旋律题材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却一般。那么,这部剧的情况如何?
陈甫林:《索玛花开》是四川省一个剧作家创作的剧本,被中宣部确定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两部表现扶贫攻坚的电视剧之一。
大家知道,凉山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17个县市中有11个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至今还有56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很重。我们希望,通过《索玛花开》这样一部剧,来反映凉山扶贫开发的进程,提振凉山各族同胞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我们集团接到这个拍摄任务后,通过银行贷款和对口帮扶凉山的广东省佛山市资助,共筹资5000多万元投入拍摄。央视综合频道以120万元/集(共32集)进行收购,四川电视台以15万元/集收购。我们马上要开始第二轮发行,在其他省级电视台和网络上发行。因此,这部电视剧虽然是主旋律题材,但就目前来看,它已经接近收回成本。
记者:从2016年的《彝海结盟》到2017年的《索玛花开》,凉山在利用影视剧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方面有哪经验?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陈甫林:2016年,38集电视剧《彝海结盟》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取得了两个“第一”:人气第一、收视率第一。这部电视剧以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为素材,在展现凉山红色文化底蕴的同时,塑造了彝族人忠诚、热情、重义的民族性格。
《索玛花开》虽然主题是扶贫,但在艺术表现上将凉山的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充分展现了彝族火把节、选美、服饰、饮食文化及婚俗等。特别是剧中人物的服饰,赢得点赞颇多。这里我要提一下,凉山彝族服饰本来就很丰富,近年来传统服饰保护开发势头不错,像西昌就有20多家彝族服饰制作坊,不断探索将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像彝族的擦尔瓦、马甲等经过改良后,很受欢迎,在法国都有销售。电视剧中的服饰运用,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通过电视剧来全面展示彝族优秀文化,既可让外界了解凉山,也有助于树立凉山人民的文化自信。这些年,我们不断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就是要提振凉山人民的精气神。像201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创作的民族音乐剧《彝红》,不但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在全国32个城市巡演,很好地推介了凉山、振奋了民心。
最近,凉山还出现在央视《魅力中国城》的竞演舞台上。凉山从预赛闯入复赛再到半决赛,我们一直在打民族文化牌。在半决赛中,有个环节是通过讲一个故事展示民族文化,我们就讲了彝海结盟的故事,还将“悬崖村”的孩子带到现场。那一场有460多名观众投票,我们得了441票。可以说,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凉山的后发优势所在,现在已经凸显出来。
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凉山的支柱产业
记者:凉山这两年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是否显示了凉山发展的转型,将文化产业置于更优先发展的位置?
陈甫林:是的。“十三五”时期,凉山对战略发展思路进行了调整,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首位的支柱产业。也正是基于这种定位,凉山州在原来文广传媒集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凉山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作为凉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兵,同时也是引领整个凉山文化旅游开发的龙头企业。
为了打造凉山文旅产业的“航母”,政府将州内最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都配置给了我们集团。目前,凉山文旅集团形成了1+4+N模式:“1”指我们的大集团;“4”指下面的4个子集团,包括影视传媒集团、旅游集团、建筑集团、阿斯牛牛春天实业集团;“N”指根据需要设立的项目公司,比如我们在盐源县建立了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的公司,在木里藏族自治县也建立了旅游公司,准备开发美国探险家洛克走过的线路——“洛克线”。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6个项目公司。
应该说,我们集团目前无论是政策环境、资产规模、机构设置还是人才队伍,都是比较好的。我们准备利用5年时间投资40亿至50亿元,开发全州的优质文旅资源。
我们集团作为国有企业,是政府在文化旅游投资方面的执行者,我们的所有资产都属国有。但是,集团在运作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实行公司制的法人治理,因此我们集团的高层全部与政府脱钩。
记者:我们知道文化产业是投入大、回收慢的产业。在西昌,我们看到全国首部火秀、实景演出《阿惹妞》。演出很精彩,但是由于进入冬季,观众并不多。这个项目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呢?
陈甫林:《阿惹妞》是我们集团于2016年10月打造的,连场景布置一共投入了4000多万元。这部剧大量运用了声光电火及水幕等,每场投入很大,在旅游旺季,演出收入与投入大致能持平,但是旅游淡季时肯定是亏本的。为什么亏本还要演呢?因为它彰显了彝族特色,并且树立了一个文化品牌,虽然自身亏本,但对带动这个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凉山文化名片是有利的。
比如,我们集团和华谊兄弟影业签约,马上要建华谊西昌电影小镇。这个电影小镇预计投入18亿元,如果单靠小镇盈利,那么每个月要赚9000万元才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的小镇建起来后,可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影视拍摄基地,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对提升西昌的旅游品质、拓展城市功能、提高知名度是很有用的。作为国企,我们就要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
记者:凉山文旅集团目前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听说未来还要上市。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陈甫林:要实现上市,起码还有5年时间。虽然民族地区企业上市像有些人说的“不用排队”,但是硬件指标并不低。企业年产值要达到2亿元,税后纯利润要达到5000万元,而去年我们的利润只有1000万元。从软件来看,我们企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经济师,经济管理型人才匮乏。但我们有信心在5年后,实现年产值5亿元,利润5000万元,5至8年后总资产达到100亿元,争取成为民族地区第一个上市的文化企业。
为什么有这个信心呢?因为我们的几个子项目都是2016年才建立的,但它们都是良性资产,日后必定产生很好的效益。此外,我们还准备建立凉山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平台,像上海文交所、深圳文交所那样进行文化产品交易。如果这个平台做起来,实现年利润5000万元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