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芳:情牵牧民的嘎查书记
乔玉芳在由中宣部和农业部组织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资料图片
她虽是汉族,却被少数民族牧民亲切地称为“贴心人”“主心骨”。有人说她侠骨柔肠,有人说她大气如山。她就是情牵牧民、带领牧民富起来的汉族嘎查书记——乔玉芳。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由原来的6个牧业生产队合并而成。当时,全嘎查仅有牲畜1340头(只),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114户牧民中,仅有3户人家住上砖瓦房,贫困户多达42户。嘎查的所有固定资产,只有两间空房子和80亩荒地。
那时,嘎查80%的牧户有债务。有的贫困户家里,更是穷得连炕席都没有。春荒时,很多牧户只能以土豆充饥。有的牧户,就连孩子上学的几元钱学费都交不上。部分牧民觉得日子没啥指望了,每天只好“一瓶烈酒就着一壶苦茶”混日子。
1997年,乔玉芳担任副嘎查达(村委员会副主任)兼妇女主任。经过认真走访,她把全嘎查114户牧民分为4类:富裕户、一般户、贫困户、特困户。
为了解决贫困户、特困户的吃饭和孩子上学问题,乔玉芳四处借钱借粮,终于用借来的5万元钱和148袋粮食缓解了他们的困难。可乔玉芳清楚,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让他们赚钱。
在一番认真调研后,乔玉芳决定凭借嘎查邻近镇区的优势,利用嘎查80亩荒地种植蔬菜。她动员牧民们积肥种菜,可让祖祖辈辈靠放牧牛羊为生的牧民转产太难了。老爷们儿不干,她就组织了17个妇女,每天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挨门挨户地刨厕所积肥。女人们刨粪、装车、卸车,满身溅得都是大粪,搞得男人们连家门都不让她们进。
这年秋天,乔玉芳还组织嘎查几十个壮劳力,到百十里外的草甸子打商品草。野外打草非常辛苦,日晒雨淋,蚊虫叮咬,铺着毡布睡在潮湿的地上。他们每天打3000多捆草。这些活连男人们都挺不住,对一个女人来说就更难了。一天夜里,为了抢雨捆草,乔玉芳从草垛上摔下来,脚骨扭伤,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牧民们心疼地劝乔玉芳下山治疗。可她担心这些准备出口的草稍有雨淋或其他问题,损失就会非常大,一直坚持不下山。
可是,卖出去的草到年底也没有收回钱款。于是,牧民三五成群地到乔玉芳家坐着,有些人还说起风凉话。乔玉芳的心里比大家还急,她想: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过了这个坎!她盯上自家刚长大的几十头乳牛,流着泪卖了6头,将卖牛的钱给了部分牧户;可还是不够,她又一狠心,把几头正在产奶和怀犊的母牛也卖了。这可是她一家人的生活保障,乔玉芳的爱人气得要把她点“天灯”,连她的衣物都扔出去烧了。
这是乔玉芳的第二次婚姻,维持家庭更不容易。但她不能不遵守当初“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诺言,不能让牧民失去对嘎查的信任。
第二年秋天,嘎查80亩蔬菜换来了3万元的收入。牧民们手里有了钱,心里乐了。
1998年,在312张选票中,乔玉芳以296票当选为嘎查达,成为当地第一个汉族嘎查达,并以全票当选嘎查书记。
1999,乔玉芳将蔬菜基地扩大到340亩,并在草原上第一次建起了塑料大棚。后来,她又相继在嗄查建起了粉条加工厂、养猪场,组建了第一个牧区嘎查基建队,开办了酱菜厂。牧民手里有了活钱,集体也有了18万元的资金积累——这在巴彦托海嘎查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过去,由于掠夺式放牧和持续干旱,草原沙漠化一年比一年严重。1999年,旗里规划“80公里奶牛带”,引导扶持牧民发展现代畜牧业,这是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长久之计。但对于几千年来“逐草而牧”的牧民来说,走现代高效的畜牧业之路太难了。
旗里引进荷斯坦高产奶牛,并以机械化方式种植苏丹草和披碱草。乔玉芳天天往旗里跑,在她看来,那里与嘎查简直就是两个天地:一头高产奶牛年产奶平均6吨以上,最少顶4头本地奶牛的产奶量;一亩地产草2003吨,效益是天然草场的几十倍。乔玉芳看准了,第二年便组织了15户基础好的牧户引进了81头高产奶牛。牧民们举债建起了40处标准化牛舍,规划了8000亩标准化饲料地。然而,当年严重的干旱使得牧民忧心如焚,高产饲料地必须和喷灌设施配套。要争取配套打井项目,必须得有第一口井的水文资料。
当时,打一口井要6000多元,可牧民们把能够投入的资金已全部投在牛舍和饲料地上。无奈,乔玉芳只好把准备给女儿上大学的8000元学费给了打井队。当嘎查第一口井喷涌出清泉的时候,乔玉芳哭了,她的女儿哭了,围着她的牧民们也哭了……
终于,奶牛小区建起来了。目前,入住奶牛小区的专业户已发展到114家。嘎查42家贫困户,除3位孤寡老人由嘎查救济外,已全部脱贫。
2002年,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嘎查筹集了176万元资金通了电,世代靠煤油灯过日子的嘎查终于亮了起来。随后,牧民们安上了电话,有了电脑、网络,联通了外面的世界。再以后,靠农牧民出工出力,只花了26万元,嘎查又通了公路。
2004年,在乔玉芳与嘎查两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产业化发展项目相继落地。嘎查筹集资金100万元,与北京东来顺伊赫塔拉肉食深加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畜产品深加工厂,年创收入近30万元;自筹资金216万元,新建了环保富民墙体材料免烧砖厂,嘎查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依托东来顺集团,发展了杜泊羊肉羊基地,将杜泊羊肉打入北京市场……一系列举措,使嘎查实现了由以畜牧业为主的牧业嘎查向多业并举的文明小康嘎查的转变。
随着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乔玉芳决定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为牧民办实事上:投资156万元新建了985平方米的集嘎查办公室、牧民技能培训基地、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办公楼;出资5万元,配置了扩展型远程教育设备及牧民网吧;兴建“南达汗”牧民公寓6栋258户,牧民已全部入住;兴建了嘎查幼儿园、老年公寓等社区配套设施……
2007年,在由中宣部和农业部组织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乔玉芳作了主题报告,讲述了巴彦托海嘎查致富的故事。
这些年来,情牵牧民的乔玉芳除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外,还先后获得各种表彰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