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亮相北京国际摄影周
上山修行的僧人凌飞摄
零下35℃下的雪原牧民 赵志强摄
青海热贡六月会 任建军摄
小城里的巴扎石新华摄
肖像刘湘晨摄
苗族砖窑工和她们的孩子们 石超峰摄
拉祜寨的女人曹家麟摄
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 赖宇宁摄
摩梭山村朱晓安摄
沙塔之祭许云华摄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制作的中国民族影像志——2017:凝视与再现摄影展,被纳入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重要单元,于10月12日至22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此次展览以“凝视与再现”为题,甄选出《风雪与岁月的雕琢——帕米尔肖像民族志》《远离泸沽湖的摩梭山村》《摩梭母女》《藏地影像》《拉祜寨的女人》《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小城里的巴扎》等10组作品参展。展出的200多幅图片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观察,记录了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遗存和历史变迁,传递了深埋于影像之中的民族文化关怀。该摄影展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秉承忠实记录与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神圣职责,中国民族博物馆提倡“民族影像志”记录与收藏理念,相继成功举办了“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其中,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将影像与博物馆连接,把民族志影像资料纳入民族博物馆收藏展示空间,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为实现自身文化使命而确立的战略目标。
为建立一个较具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16年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性的摄影大展,获得摄影界的广泛响应与深刻认同。民族影像志摄影立足于用镜头记录正在迅捷变迁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场景,保留濒临消失的历史瞬间和人文记忆,并使这些凝固的影像具备展开文化描述与历史研究的价值。
一年一届的北京国际摄影周,由文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自2013年创办以来,受益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代表中国摄影艺术开展国家形象宣传、国际文化交往、学术项目交流的主阵地、主渠道。
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以“摄影:本来与未来”为主题,包括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讲堂、摄影市场、特约活动等五大版块活动,共有27个国家的127个展览,30余场论坛、讲座,十余场推介活动。主体活动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同时覆盖北京主要城区、重点高校和市属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本届摄影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更多
肉身撞AI, 能否快哉?
“现在AI的形象有点像白雪公主后妈的那块魔镜,问它问题的时候,问话者背后都潜藏着一个需要的答案方向——它说得好听,就对;说得不好听,就有问题——这是魔镜对面的人的问题。”
更多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经量化统计后呈现出怎样的整体样态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