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凤凰好书榜2017年8月榜
来源:凤凰读书(微信公众号) |   2017年09月19日14:01

《迷楼》

作者:刘以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年:2017-8

页数:332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20101823

本书是刘以鬯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收入了3题中篇、15题短篇和12题微型。作品展示的时间背景,倘着眼于执笔,则跨越了将近一个甲子(1942-2000年),自40年代始,每个10年,都结有硕果;倘着眼于想象,则贯穿现当、观照古今。而涵盖的空间背景,则包括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甚或某些乌有之乡。你若有心驰骋其间,咀嚼之余,比较归纳之后,想来必会看出这位香港现代杰出作家之一,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36年开始习作。194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至2000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同时,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培育了许多文学新人,为香港文学的发展贡献至巨。

《五百万汉字》

作者:阿乙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8

页数:340

定价:48

装帧:精装

ISBN:9787020123490

这是阿乙年届四十之际,委托对他作品最了解的特殊读者徐兆正精选出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选入阿乙自写作以来最好的十二部作品,可粗略分为六大类:一,经验,选《巴赫》《阁楼》;二,志异,选《信使》《五百万汉字》;三,痴人,选《极端年月》《春天》;四,概念,选《忘川》《虫蛀的外乡人》;五,技法,选《意外杀人事件》《小人》《鸟看见我了》;六,元小说,选《作家的敌人》。

阿乙,江西瑞昌人,1976年生,曾任警察、体育编辑和文学编辑。出版有短篇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春天在哪里》《情史失踪者》,单行本《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模范青年》,随笔集《寡人》《阳光猛烈,万物显形》。小说在英、法、意等国出版。

《搜神记》

作者:冯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大方

出版年:2017-8

页数:224

定价: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08678870

《搜神记》是冯唐的野心之作,用冯唐自己的话说,他想做的是,"借助神力,面对AI"。《搜神记》里面的所有故事,描述的都是"我眼有神,我手有鬼"的人,这些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日趋异化的信息时代的人。这一次,冯唐视野放至全宇宙,不再孤军奋战,而与众人觥筹交错。他和他认为的这些神交手斗法再幻化成小说,这个过程犹若太极,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冯唐,男,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古器物爱好者。2012年被《人民文学》杂志评为"未来大家"Top20之首。1998年,获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2000年,获美国Emory(埃默里)大学MBA学位。前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现从事医疗投资,业余写作。

《庶出的标志》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BendSinister

译者:金衡山

出版年:2017-8-1

页数:233

定价:48

装帧:平装

丛书: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ISBN:9787532774357

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第一部长篇小说,中文版首发。小说的背景置于一个荒诞不经的警察国家,人们信奉埃克利斯主义,追求整齐划一的埃特盟(普通人)式生活,浑噩无知又胡作非为是国民的通性。主人公克鲁格是该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享誉海外,为了让他为新政权背书,独裁领导人巴图克百般尝试却不得法,最后挟持了克鲁格幼小的儿子,通过这一小小的"爱的杠杆",撬动了固执的哲学家。小说的主题是克鲁格那颗充满爱意的心的跳动,在妻子病逝、儿子被挟持后,他强烈、温柔的情感饱受折磨。《庶出的标志》是一部越读越有味的作品。正如纳博科夫所言,"一旦我真的再次浏览我的作品,带给我最大愉悦的是那些隐藏着的主题在路边发出的细声细语。"因此,一千个读者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发现一千个亮点。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好人宋没用》

作者:任晓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8-1

页数:520

定价:4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30216897

《好人宋没用》是70后实力派作家任晓雯的最新力作。本书讲述了一位苏北女人宋没用在上海艰辛打拼、忍辱负重、立足生根的故事。宋没用生于1921年,因为是幺女,所以被母亲嫌弃,起名"没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没用"的女子,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拉扯大了五个儿女……她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熬过了战乱、饥饿,经受了种种政治风浪,顽强地生活着;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在勤劳善良之中,不乏怯懦和精明,悲欢与坚忍,却始终恪守着对人"有用"的信条。本书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历史,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在任晓雯的笔下,世界总是有那么多无法忽视的细节,集合,不露声色,在文字的弄堂中让你目不暇给,难以探出头来,向老上海光鲜的城市天际线远眺,以忘记纷繁细碎的烦恼。

任晓雯,小说家。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硕士学位。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生活,如此而已》,短篇集《飞毯》等。作品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俄文等。其中,《岛上》由著名翻译家陈安娜翻译为瑞典语出版。《好人宋没用》首发于《十月》杂志,被《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等转载,引起业内关注与好评。

《故事的终结》

作者:[美]莉迪亚·戴维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楚尘文化

原作名:TheEndoftheStory

译者:小二

出版年:2017-8

页数:308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莉迪亚·戴维斯作品

ISBN:9787508677101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岁。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莉迪亚·戴维斯LydiaDavis,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她的小说以语言精悍、结构新颖、洞察人性在美国文学界独树一帜。200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2013荣获布克国际奖,长期致力于法国经典文学的译介工作,现为纽约州立阿伯尼大学创意写作教授。

《编码宝典》

作者:[美]尼尔·斯蒂芬森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Cryptonomicon

译者:刘思含/韩阳

出版年:2017-8

页数:1280

定价:16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幻象文库

ISBN:9787513326919

这是一段长达一千多页的传奇,以破译数据密码为中心线索,结合了历史小说和科技惊险小说的元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破译纳粹密码的"布莱切利公园"一直到现代在东南亚建立的"信息天堂"。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信息流动发展史,被一代又一代IT人奉为"Geek圣经"。1942年,年轻的美国海军密码破解专家劳伦斯o沃特豪斯被委派到神秘的2702部队,这个部门的任务是掩盖德军的恩格玛密码已经被破解的事实。他们躲在敌人身后,想法设法在情报战中误导敌方。在2702部队服役的美军中士鲍比·沙夫托,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沃特豪斯的计划,与此同时,沙夫托的老朋友,日本的采矿工程师后藤田悟,被委派到菲律宾一座矿山中执行秘密任务,三人的命运紧密相连……1997年,兰迪·沃特豪斯通过光纤电缆为菲律宾移民提供讯息,寄生藤公司通过这笔收入在附近建立地下数据库,道格o沙夫托和他的女儿则负责电缆的海底调查工作,而监督这项工程的正是……一个更大的阴谋渐渐披露,2702部队的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59-),美国科幻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散文家,笔名为斯蒂芬·伯里(Stephen Bury)。他的作品以思辨小说著称,包括科幻小说、历史小说、赛博朋克等。斯蒂芬森在数学、密码学、哲学、货币和科学史等领域都有涉猎,代表作品有《钻石年代》、《雪崩》、《编码宝典》等,其中《钻石年代》获得1996年雨果奖。

《从鲁迅到张爱玲》

作者:陈子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文学史内外

出版年:2017-8

页数:313

定价:52.00

装帧:精装

ISBN:978730128383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陈子善先生以发掘、考证史料而知名。本书中所辑文章,多是近年来他在鲁迅、胡适、郁达夫、张爱玲等作家研究领域的史料新发见。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是"鲁迅及其文坛友人""胡适、新月与京派""张爱玲及其同时代作家""'旧派'作家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从这几位作家与同代人间的交往及书信往来等角度切入,从细节开始,考证史实,辨析文献,描画出一幅幅文学史内外的新现场。

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文学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钩沉新月:发现梁实秋及其他》《双子星座:管窥鲁迅与周作人》《张爱玲丛考》等。

《未知大学》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译者:范晔/杨玲

出版年:2017-8

页数:1120

定价:168.00

装帧:精装

丛书:罗贝托·波拉尼奥作品系列

ISBN:9787208139411

波拉尼奥一直以诗人自居,非常珍视自己的诗作,得知病情的几个月后,他亲自整理自己几乎所有的诗歌手稿,是未来将出版的《未知大学》的雏形。中文版诗集以《未知大学》为主体,同时收录作者此前已出版的另外三部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几乎全部诗歌,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深陷波拉尼奥毕生之作的读者会轻易发现,《未知大学》有他之前作品的影子。对于了解波拉尼奥小说的读者而言,相似的主题充盈他的诗中:性、死亡、政治、侦探、年龄、时间、勇气、犯罪、堕落、加泰罗尼亚、毁灭与漠视、遗忘、晦涩的作家、老朋友、灯塔、折刀和驼背小人……

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1977年抵达加泰罗尼亚,此前他生活在智利(他出生的地方)和墨西哥。他人生超过一半的时光都在宽容又充满生机的加泰罗尼亚度过,巴塞罗纳、赫罗纳,尤其是布拉内斯。他和卡洛琳娜·洛佩斯在布拉内斯定居并生了两个孩子,劳塔罗和亚历山德拉。四十岁之前,他写诗,革命,吸毒,流浪,生病-总之,他几乎什么都干过,除了写小说。而在他四十岁之后的十年,除了写小说,他几乎什么都没干。得知病情的几个月后,1993年,波拉尼奥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几乎所有的诗歌手稿,并附上详细的目录、创作日期说明及出处,题为《未知大学》,是未来将出版的《未知大学》的雏形。中文版诗集以《未知大学》为主体,同时收录作者此前已出版的另外三部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几乎全部诗歌,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这四部作品在作者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版,出《未知大学》外,另三部诗集在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得以出版,这些诗歌大多是波拉尼奥二三十岁的作品。

《坐在你身边看云》

作者:[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译者:程一身

出版年:2017-8

页数:496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巴别塔诗典

ISBN:9787020127658

当我和你一起穿过田野来到河畔

我看到的河流更美丽;

坐在你身边看云

我看得更清楚。

你不曾把自然从我这里带走,

你不曾改变自然对我的意义,

你使自然离我更近了。

因为你的存在,我看见它更美好,但它是同一个自然,

因为你爱我,我同样爱它,但我更爱它,

因为你选择了我,让我拥有你爱你,

我的眼睛在凝视万物时停留得更久。

我不为以前的我而后悔

因为我还是同一个人。

我只遗憾以前不曾爱你。

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

让我们保持安静,被生活环绕。

--佩索阿《拥有你以前》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葡萄牙诗人,被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和"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佩索阿未读完大学,终身未婚,常在孤独中酗酒,最终死于肝炎,留下两万多件遗稿。他用葡语、英语、法语写作,还创造了众多异名,进行风格各异的写作,并对自己的作品以异名的方式进行评论,诗歌代表作《牧羊人》、散文代表作《不安之书》等深受读者和评论家喜爱。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作者:树才

出版社: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2017-8

页数:248

定价:49.8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52019742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给孩子的12篇诗歌讲座讲演稿。树才老师将自己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经验与对孩子的观照热爱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化身诗歌课老师,以幽默亲切、最能打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了古今中外最富代表性的诗歌之美。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到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多桥,从凝练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尔恢弘优美的诗篇,树才既专业渊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令人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的魅力。而最为可贵的是,这些针对孩子们的诗歌讲座,融入了他关于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诗。他始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诗就是要讲究个性,在诗歌的世界里,个性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事物。树才对童心与个性的赞美与肯定,给了孩子们在初初面对这个语言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以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地去表达。而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涌起了创作的热情,拿起笔开始写下自己的诗。因此本书也收录了孩子们听了树才老师的诗歌课后而写的一些诗。这些稚嫩的诗句,令我们见识到一颗颗童心的珍贵。

诗人,法语翻译家。1965年生于浙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0至1994年任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外交官。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出版有诗集、译著多部。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现居北京。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作者:[美]若昂·德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品方: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How Paris Became Paris: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译者:赵进生

出版年:2017-7

页数:316

定价:58

装帧:精装

ISBN:9787544767460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o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若昂·德让,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和文化专家,著有《时尚的精髓》等十本专著,现居费城。《纽约时报》给予她高度评价:"读懂她的书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可是读完之后,你就成了一个法国通。"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作者:[以色列]施罗默·桑德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三辉图书

原作名:Commentj’aicesséd’êtrejuif

译者:喇卫国

出版年:2017-8

页数:188

定价:38.00

装帧:精装

丛书:三辉书系:虚构三部曲

ISBN:9787508673301

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在本书中回忆成长经历,追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历史,以兼备动情与学识的书写,颇具胆量地揭露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理念与大屠杀苦难的鼓吹,质疑了犹太民族的定义方式,批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已成习惯的现实:犹太人身份的凝固不变、犹太人的道德优越性、犹太复国主义的种族政治、以色列的等级差别与殖民主义……而质疑与批判之后,桑德展望了一种世俗的、非排他性的、超越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身份认同,一个由坦诚、慷慨的普世原则指引的未来。

施罗默·桑德(ShlomoSand),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林茨,是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波兰裔犹太人,幼年时生活在难民收容所,1948年举家迁往雅法。1982年获得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致力于民族与民族主义、法国知识分子历史、电影史等研究领域。其著作《虚构的犹太民族》《虚构的以色列地》《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被称为"虚构三部曲",在以色列和西方学界引起轰动与争议。另著有《知识分子、真相和权力:从德雷福斯事件到海湾战争》(Intellectuals,Truthand Power:From the Drey fus Affair to the Gulf War)、《词语和土地:以色列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神话》(The Wordsand the Land:Israeli Intellectual sand the Nationalist Myth)等。

《天生幸存者》

作者:[英]温迪·霍尔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集中营里三位年轻母亲与命运的抗争

原作名:Born Survivors :Three Young Mothers and Their Extraordinary Story of Courage,Defiance,and Survival

译者:黎英亮/冯茵

出版年:2017-7

页数:442(近百幅黑白插图)

定价:69.00

装帧:精装

丛书:甲骨文丛书

ISBN:9787520106467

《天生幸存者》是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三位母亲及其新生婴儿在大屠杀中挣扎求存的故事,但它同样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即使身陷难以想象的残暴乱世,我们仍然能够关爱别人,我们仍然能够爱人。有三位女子,怀上丈夫的孩子。有三对夫妻,祈求光明的未来。有三个婴儿,几乎同时降生于不堪的世道。孩子们降临人世的时候,都还不足三磅,孩子们的父亲已被纳粹杀害,孩子们的母亲形容枯槁,如同"行尸走肉",在同一座集中营里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三位母亲都设法求得一线生机。奇迹般地,三位母亲的孩子也都得以幸存。七十年过去,亲如同胞的孩子们再度聚首,初次向世人讲述母亲们的非凡故事:她们赶走死神,赋予孩子生命。母亲和孩子,都是天生幸存者。

温迪·霍尔登(Wendy Holden)拥有18年从业经历的资深记者,其中10年服务于《每日电讯报》,是该报负责国内、国外以及战争新闻的通讯记者。超过30部著作的独著者或合著者,包括几部最为畅销的战时传记,如《北非丽影》(Tomorrow to be Brave)、《直至太阳变冷》(Till the Sun Grows Cold)、《深入敌后》(Behind Enemy Lines)等。她与丈夫以及两条爱犬生活在萨福克,并经常往返于英美两国。

译者简介:黎英亮,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欧洲史,著有《何谓民族?》,译有《野蛮大陆》等。冯茵,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语言学在读博士。

《游隼》

作者:[英]J.A.贝克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原作名:ThePeregrine

译者:李斯本

出版年:2017-8-20

页数:243

定价:48

装帧:平装

ISBN:9787553655413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A.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约翰·亚历克·贝克,英国作家,凭借其极富盛名的作品《游隼》获得1967年的达夫·库珀奖。他是土生土长的埃塞克斯郡人,一生都生活在当时还只是一个乡下小镇的切姆斯福德。他所受的正式教育于1943年结束,其时他年仅16岁。他仅写过两本书,全都围绕着埃塞克斯的乡村,特别是切姆斯福德至海岸线的这片区域。他在完成《游隼》一书后即患上重病(也有说法是他在撰写本书时已经患病,我们不得而知):先是类风湿关节炎,又因服用缓解关节疼痛的药物而患上癌症,最终于1987年12月26日去世。

译者:李斯本,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文学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播学硕士。曾游历包括南极、北极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J.M.库切传》

作者:[南非]J.C.坎尼米耶

原作名:J.M.Coetze:alifeinwriting

译者:王敬慧

出版年:2017-8

页数:656

定价:168.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33947446

《J.M.库切传》是由J.C.坎尼米耶所著,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耶路撒冷奖得主库切的唯独正式授权传记。70年跨度、16部手稿、被歪曲的事实、被隐秘的历史,首次全面公开。J.M.库切无疑是神秘的,他极少抛头露面,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也从不公开谈论自己。我们对他的想象,大多来自他小说中勾勒出的亦实亦虚的“约翰”形象。但这一次,库切坦然地把他的人生全部交给了他所信任的传记作家坎尼米耶——这不仅是一部传记,也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少见的出版事件。本书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我们得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细节,而是在于我们终于明白库切为什么不愿谈论自己。

J.C.坎尼米耶,南非著名传记作家、阿非利堪斯语文学权威。一生著述二十余部,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他曾为众多南非作家立传,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家便是J.M.库切。在递交了《J.M.库切传》完整终稿后不久,坎尼米耶突发中风过世。

《魔灯》

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

译者:张红军

出版年:2017-8

页数:368

定价:88

装帧:精装

丛书:电影馆丛书

ISBN:9787549592135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伯格曼无疑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1944:龙陵会战》

作者:余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7-8

页数:879

定价:9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108059819

《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1944:腾冲之围》(“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徐梵澄著译选集》

作者:徐梵澄

出版社:崇文书局

副标题:尼采自传薄伽梵歌玄理参同陆王学述

出版年:2017-8-1

定价:220

装帧:精装

丛书:徐梵澄著译选集

ISBN:9787540345617

《陆王学述》(汉文著作)——梵澄晚年力作,以世界“精神哲学”阐扬陆象山、王阳明一脉心学;本书为王阳明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薄伽梵歌》(梵译汉)——印度人的“圣经”,为了解印度民族精神之钥;梵澄以楚辞体翻译之,1957年在印度首次出版。《尼采自传》(德译汉)——中国第一本从德文迻译的尼采原著,鲁迅嘱咐梵澄翻译并亲自校对;另收录梵澄节译尼采《人间的,太人间的》。《玄理参同》(英译汉并疏释)——借疏释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可比拟于中国的老子)的思想,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之“玄理”。

徐梵澄(1909—2000),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一、中国之最早最具规模地翻译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

二、系统地翻译印度韦檀多一系古今经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绍中国传统学术精华,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

四、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诠释吾华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

译者:顾良/施康强

出版年:2017-8-17

页数:799

定价:115.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100130523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经二十余年才完成该作品。除了展现出作者的丰富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运用了令人惊叹的各种丰富资料之外,其基本结构是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以及重视经济社会结构的看法。作者选择了长达400年之久的时段作为研究对象,融多种学科于一炉,从特定角度描述了全世界四个世纪的历史。在20世纪写作资本主义史的历史学者当中,布罗代尔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位,也提出了他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观。本书引用的历史素材远远超过了一般历史著作的范围,日后的研究者必然能从书后附注的书目里得到相当的启发。书内所附的诸多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等,也都是很有用的视觉辅助,有时甚至比正文还更具吸引力。资本主义史必然会一而再地被改写,布罗代尔的这三卷本巨著也必然会一而再地被引述。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著名的史学家。代表作品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20年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历史,1923年毕业,经过一段在海外中学教书的经历之后,1937年回国时遇上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开始受其影响。1946年,他加入《年鉴》学报的编辑部,其后与费弗尔创立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前身)。1956年至1972年间,担任该部主任。1984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