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歌剧《爱在胡杨》在京上演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珍  2017年07月24日08:58

德德玛(左三)和《爱在胡杨》主创人员接受媒体采访。 王珍摄

“曾经的碧野满目苍凉,如今已失去繁茂的景象,牧民失去了草原,等于鱼儿离开居延海。如今我不能再彷徨,一定要实现绿色的梦想……”忧伤而坚定的歌声,将观众带到了内蒙古大漠深处,带到了在沙漠植树造林的英模身边。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7月15日、16日晚,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爱在胡杨》在北京民族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讲述了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苏和提前退休,返回家乡额济纳旗,在大漠深处坚持植树十余年的感人故事。

演出当天,在京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纷纷送上祝福,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等到场祝贺。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敖登格日勒看完演出后,对该剧予以高度评价:“这部剧的音乐、编导、演员表演都呈现了很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诠释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环保题材,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具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德德玛来到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苏和植树造林之地。看到苏和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为保护生态而执着努力,她深受感动,决心组织创作一台环保题材的民族歌剧《爱在胡杨》。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爱在胡杨》的词曲创作邀请了蒙古国著名作曲家占钦诺日布担纲。乐曲按篇章创作,随剧情跌宕起伏,引人落泪。

对于中蒙两国的此次艺术合作,占钦诺日布表示,他是被共同的语言、对草原共同的情感和德德玛老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打动,才愿意参与进来的。《爱在胡杨》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他的情感。

该剧出品单位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德德玛于2002年在呼和浩特市创办的。为了帮助草原上的孩子圆“歌唱梦”,德德玛拿出多年积蓄,在众多好友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学校。十余年间,该校为草原培养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各地乌兰牧骑表演团体都有其毕业生的身影。

2016年,《爱在胡杨》首次亮相第十三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剧目展演,斩获“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3位主演分获“最佳表演奖”。该剧所有唱段、道白均为蒙古语,被业内人士赞为“蒙古语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歌剧的空白。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观看该剧后,称其“音乐好、剧本好、演员好”,鼓励《爱在胡杨》走出内蒙古,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环保题材的民族歌剧。

在此次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德德玛表示,希望《爱在胡杨》像种子一样,种在每一个看过的人心中,唤起更多人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据悉,今年5月,《爱在胡杨》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未来两年,该剧将走进更多城市,与观众分享绿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