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电影院:让西部孩子在观影中快乐成长
画海报、出影讯的工作都是由这几名宣传小组的同学负责完成的。 张扬扬摄
“影讯:电影《哪吒闹海》将于6月16日中午13:00在三楼电脑室隆重上映,电影票正在热售中,完成电影票上的指定任务,就可以获得电影票……”当四年级一班手绘的“三头六臂的哪吒手持红缨枪、踩着风火轮来了”的海报电影一发布,立即在全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这个模拟城市电影院而进行的观影活动,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西滩寄小”)推出的“身边的电影院”活动之一。“我们希望这个小小的乡村电影院,能成为寄宿制学生与家长感情沟通的纽带,将家长、学校、社会的黄金三角建稳固,从而构建快乐校园、幸福小家、和谐社会。”西滩寄小校长王官却说。
邀请家长一同观看电影
6月16日中午,西滩寄小四年级一班学生张爱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期盼着爸爸的到来。之前,她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邀请函”拿给爸爸时,在城里打工的爸爸郑重地对她说:“你放心,那天我一定会回来,陪你看电影!”
“爸爸答应我的,说是一定会陪我看电影的!”张爱琴说。当看到爸爸带着3岁半的弟弟出现在“身边的电影院”门口时,她开心地迎了上去。
和张爱琴一样激动的,还有另外4位学生,他们是这次观影活动中最幸运的同学——可以邀请家长们一起看电影。
韦新艳的爷爷是来陪孙女看电影的。看到哪吒遇难时,他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后来看到哪吒复活,他又开心起来。老人这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他只看过露天电影,都是打日本鬼子的抗日题材影片。
电影结束后,当西滩寄小的藏族小记者靳永财采访韦爷爷时,老人一个劲地夸学校的电影院办得好,还激动地说:“我很喜欢!下次再放电影时,我还想再来看!”
西滩寄小是一所面向农村招生的寄宿制学校,服务于全乡10个行政村。2014年初,门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全乡撤并6所学校组成了新的西滩寄小。最初入校住宿的小学生们,特别想家、想父母,有的学生甚至哭闹着要回家。通过与师生们沟通、在学生和家长中调查,王官却和同事们倾力打造书香校园,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对校园的感情。
“身边的电影院”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自2014年9月以来,在公益组织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的帮助下,西滩寄小开始实施“在观影中成长”项目,并将其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至今,学校已累计为孩子们播放了240多部优秀影片,全校457名学生通过校园视频网,欣赏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考虑到学校周边没有电影院,学校决定自己创建“身边的电影院”。
“身边的电影院”创意无限
西滩寄小每隔10天放一次月假,离县城最远的学生,家里远在20公里之外。
“学生们没有时间上县城看电影,也没有条件去满足他们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心愿。他们在乡村学校里读书,很难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这限制了他们的眼界、见识和想象。”王官却说。
为了让观影活动更好地在学校推广,王官却和老师们决定将格桑花观影活动“升级”,自己创建“身边的电影院”。
“身边的电影院”的创意,来自于学校举办的“与你分享我最喜爱的动画电影”活动。据“身边的电影院”负责人张扬扬介绍,在动画电影分享活动中,学校以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我说你猜等形式,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这些活动都是以全校为单位举办的,很难照顾到每位同学。为了发现更多同学的潜力,我们设计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身边的电影院’活动。”张扬扬说。
出影讯、画海报、自制电影票、发出领票指定任务……西滩寄小的“身边的电影院”,不仅所有流程均按城市电影院的播放程序走,而且还多了不少创意。比如,三年级二班在组织放映电影《龙猫》时,不仅选出了总负责人,还专门成立了宣传组,负责制作电影海报和电影票设计等。
“刚开始时,学生们有些茫然,没有什么信心。但在参与的过程中,随着一项项任务的完成,他们逐渐变得勇敢起来。”张扬扬说。
此次由四年级一班组织放映的《哪吒闹海》观影活动,更是将“身边的电影院”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们推出了邀请家长一起观看电影活动。学生除了自己设计电影海报、发布影讯之外,被选中可以邀请家长一同观影的学生还自己设计了“邀请函”。电影票设计组也发挥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将电影票和折纸艺术结合起来,手工制作成了精美的电影票。要想得到电影票,就需完成电影票上的指定任务,比如讲述二十四孝故事,或背诵二十四节气名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观影活动中。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做事变得积极、主动了。遇到困难时,他们学会了勇往直前,学会了努力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团结意识增强了,为班级体争光的意识也增强了。”四年级一班班主任张红红说。
用优秀影视作品洗涤孩子心灵
今年5月,在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举办的电影海报创意大赛上,西滩寄小学生童维超制作的电影海报《博物馆奇妙夜》获得了第二名。西滩寄小的“身边的电影院”活动,也因此走进了青海省各中小学校师生们的视线。
“电影海报创意大赛,既检验了观影项目的成果,又推进了观影项目的开展。”王官却说,海报不同于传统的绘画作品,它又含有宣传和招揽的功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颖的体验。
上百部优秀的影片,究竟会给西部地区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些题材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电影,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树立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渴求欲望,而且培养了孩子们思维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王官却说,每一部影片都把社会正能量的精神传播到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大大满足了学生们急需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懂得了如何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
“高年级同学在观影后,用观后感、绘画、演讲、作文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他们成长很快。”张扬扬介绍说,学校向县级文艺杂志推荐了10多名学生的观后感,已有6人的作品在当地文学期刊上发表。“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观影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许多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在观影活动中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芒。“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有责任感。他们就像种子一样,快乐幸福地长大了。”王官却说。
“‘身边的电影院’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免费播放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改变了以往贫困山区学校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传统教育模式,也让学生们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一场场寓知识于实践、寓故事于科学、寓行为于文明礼仪的观影活动,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一道道‘视觉精神大餐’。”“格桑花观影”负责人范范如是说。
据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秘书长徐来介绍,格桑花观影项目自2014年在青海推广以来,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深受孩子们喜爱,尤其丰富了农牧区住宿学生们的生活。至2016年底,该组织共在192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观影项目,观影场次达4074次,总受益者达67.59万人次。
[相关链接]
青海启动“万场电影下基层”活动
6月20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电影盛宴——《智取威虎山》《大会师》《百团大战》等6部弘扬主旋律、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同步放映,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此次活动,正式拉开了青海省广电局“2017青海文化旅游节——万场电影下基层”活动的帷幕。
“万场电影下基层”活动是青海省广电系统“迎接十九大、广电发展、百姓共享”九大活动之一,从6月到9月,遴选体现爱国主义、现代农村等题材的优秀影片,在全省4169个行政村免费放映1.27万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优秀影片。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已建有农牧区流动数字电影放映队165支,放映员260名,覆盖全省2市6州35个县的4169个行政村,每年可放映公益电影5万场以上,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目前,青海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惠及农牧民群众450万人次,农牧区行政村放映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