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艺术课堂”暑期开讲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珍  2017年07月17日09:11

阿洪尼克的讲座以歌曲开场,一下子吸引了观众。 张沫摄

7月8日上午10点,暑热炎炎,位于北京市魏公村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门前却人头攒动。他们都是慕名前来听塔吉克族著名歌唱家阿洪尼克的讲座的。

今年暑期,中央民族歌舞团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了大型公益性活动“民族艺术课堂”。从7月8日到8月26日,每周六上午10点,“民族艺术课堂”都会准时开讲。十多位民族艺术家将为观众带来8场精彩讲座,与观众零距离互动。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院团,我们不仅要在文化艺术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还要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尽到我们的责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团长黄耀萍说,“我们举办这个课堂,就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民族艺术知识,让大家通过歌舞艺术了解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和睦共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听说要给观众“讲”塔吉克族音乐艺术,擅长唱歌的阿洪尼克犯了难:“要我唱,我唱多久都行;要用语言讲,我怕讲不好。”

但11岁就从帕米尔高原被选中到首都北京上学的阿洪尼克,有一股拼劲儿。接到讲座任务后,他一边参与中央民族乐团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的排练,一边抽时间准备讲座。

为了更好地全方位、立体展示塔吉克族文化,阿洪尼克不仅做了一个集图片、文字、音视频于一体的精美PPT,还邀请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工团的7位朋友,从帕米尔高原赶到北京现场助阵。

在演唱了一曲动听的《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后,阿洪尼克开始了他的《鹰歌飞翔——塔吉克族民歌欣赏》讲座。一个半小时里,他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侃侃而谈,介绍了塔吉克族的生活环境、民歌、风俗习惯、乐器和舞蹈等多方面的知识。他的7位朋友,不仅现场演唱了塔吉克族婚礼、葬礼上的歌曲,展示了热瓦甫、塔尔、手鼓、鹰笛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还现场表演了塔吉克族鹰舞。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对于这次讲座,阿洪尼克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他展示个人的机会,更是展示“塔吉克民族的机会”。“一些人通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了解到塔吉克族的民俗风情。但很多人对我们民族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塔吉克族,了解新疆,了解新疆各民族。”

对于开场歌曲《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的选择,阿洪尼克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塔吉克民族的今天;没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就没有我个人的今天。所以,我首先感恩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要用歌声来表达心声,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为了参加这次演出,塔县文工团演员阿米尔丁在路上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从塔县到喀什的300公里路程,坐了6小时汽车;在喀什住一晚上后,第二天乘飞机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再飞北京,耗时六七个小时。

虽然路途遥远,但阿米尔丁说,接到阿洪尼克的邀约,他心里非常高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只有5多万人口的中国塔吉克民族。”

讲座中,不时有观众拿出手机拍照,还有观众细心地做着笔记。讲解与表演有机结合的讲座方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漫步于塔吉克族的文化世界,感受塔吉克族人的喜怒哀乐。

观众朱兆勋是带着10岁的女儿妞妞来听讲座的。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到西部旅行后,对民族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女儿学舞蹈6年了,我希望她能够在专业训练之余,对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艺术修养上有更大的提升。”朱兆勋说。

首场活动的火爆,也给艺术家们极大的信心。中国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卢云升表示,歌舞团有意将这项活动打造成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长远地发展下去。他希望,通过艺术课堂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将民族文化根植于群众的心中,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根基,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培育受众体,让更多观众走进剧院,和艺术家进行面对面、零距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