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对话内蒙古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白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婧姝  2017年07月10日09:46

第27届鄂伦春族篝火节现场。 资料图片

6月17日至19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举办了第27届鄂伦春族篝火节。 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群众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族篝火节。

篝火节期间,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7中国优秀民族节庆”颁奖典礼、鄂伦春民族文化建设服务座谈会、鄂伦春人讲鄂伦春语故事、节庆与地方文化建设论坛、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和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浴血兴安——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鄂伦春自治旗征战资料汇编》暨《山上啊,山上!——鄂伦春猎民口述史》等新书发布会、舞台剧《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

作为生活在环北极冻土带最南端的民族,鄂伦春族经历了从游猎到定居的飞跃。他们用纯净的心感恩自然、尊重生命,保护了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在历史上,鄂伦春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该如何看待鄂伦春族的社会变迁?当今时代,如何判断鄂伦春族文化的价值?就这些问题,记者在篝火节期间采访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白兰。

记者:一直以来,媒体都比较关注鄂伦春族,关注他们的生活、发展、文化保护状况。在诸多媒体以往的报道中,鄂伦春族人的形象都是骑马挎枪,驰骋在莽莽森林中。而现今的报道中,鄂伦春族生活的地方有了高楼、有了猎人骑马的雕塑、有了林间耕地,这就是发展吧?

白兰:对。鄂伦春自治旗的成立和鄂伦春族人实现定居这两件事,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管理民族事务方面的方式和能力。鄂伦春族已完成了在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方式(全部实现定居)、生产方式(游猎到多种经营)方面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记者:“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们”和“有驯鹿的人”,这一族名极具民族特色。在外人看来,现在的鄂伦春族仍然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白兰:清朝以前,一般都把鄂伦春族称为“打牲部”或“使鹿部”。《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中的一份奏报上出现“俄尔吞”3个字,后来的史籍中常写作“俄伦春”“俄尔春”“俄乐春”等。在建立鄂伦春自治旗之前,鄂伦春族部分首领达成一致,决定将族名写为汉字“鄂伦春”。

1961年,几位史学家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邀请下,来到了呼伦贝尔。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将草原作为对外征服的起点,而大兴安岭却是中国历史的幽静后院。”

这里既有群山峻岭、森林、河流、火山岩、湿地、山谷草场、湖泊等大自然的馈赠,又有鄂伦春族古朴的民俗文化,还有远古历史遗迹——鲜卑旧墟石室。鄂伦春族人生活的地方壮阔而富饶,遥远而神奇。有一位人类学研究者曾到我的家乡做调研,他这样描写到达那里的感受:“托扎敏乡遥远得像处在世界尽头。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镇出发,往西南穿过大兴岭南麓一百多公里的森林,所有的水泥路都走尽后,才能到托扎敏。”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辽阔区域内,鄂伦春自治旗地处最东北。若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海拉尔出发去那儿,地貌上将跨越草原抵达森林深处。

森林是天然的壁垒,保护着在其间生存的森林民族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鄂伦春族便是这样的森林民族之一。大兴安岭成就了鄂伦春族人的游猎生活,也正是这种最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使这片山林千百年间没有受到破坏。鄂伦春族人深知在寒冷的山林中生存,需要非凡的勇气与智慧,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方式。感恩自然、尊重生命是鄂伦春族的特点。

记者:狩猎对于鄂伦春族人意味着什么?

白兰:狩猎文化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不仅是如何打猎、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更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千百年来的创造,体现了鄂伦春族人的生存能力,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

记者:近年,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变迁”,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变化对一些人口较少民族来说意味着一些文化的消亡。对于这种现象,您认为应怎样评价?

白兰:以往,鄂伦春族文化在公众眼里是“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满山满岭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的生活场景,这是现代生活中遥远的一道风景。的确,定居和禁猎中断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自然演进的历程。如今,狩猎文化和森林知识仅仅在少数老人的记忆中保留着。

当文化留存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文化的理念。鄂伦春族文化的当代价值有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就是鄂伦春族人以萨满教信仰方式体现着对万物的敬畏和遵从;人与社会和谐就是鄂伦春族人在传统生活中所遵循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与人的和谐就是鄂伦春族人所遵守的尊重、扶老携幼、平等、公平的道德准则。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基因,在今天依然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记者:我们看到自篝火节作为鄂伦春旗的法定节日以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这项民族节庆活动,正在成为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载体。以篝火节为平台,更多的人看到了鄂伦春族在不断进步,不断飞跃。

白兰:是的。昔日,鄂伦春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涯中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给予了鄂伦春族光明与温暖,历练着鄂伦春族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篝火节的现代意义在于,它照亮着鄂伦春人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征程,重塑着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热爱家乡、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21世纪,鄂伦春族要努力奋斗,再创“飞跃式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