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情满“民族文化之家” ——记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民族文化之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特约撰稿 景一飞  2017年05月04日08:43


吉福社区少数民族歌舞队参与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吉福社区“民族文化之家”在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亮相。 吉福社区办公室供图

春暖花开的三月,当笔者走进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办公室时,吉福社区党委书记刘晓庆和民族联络员泽仁卓玛(藏族)正忙着与社区老年人协会的代表接洽工作。针对最近兴起的共享单车被部分居民停入小区内部,影响共享使用的问题,协会代表希望请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解决问题。为此,泽仁卓玛找到了正在小区里教唐卡绘画的唐卡艺术家拉孟,让他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各民族学生讲授共享单车的正确使用方法。

面对这样一个新鲜又贴近群众生活的问题,为什么社区工作人员会去找拉孟这样一位唐卡艺术家来协调解决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了在吉福社区的深入采访。

以文化为桥梁,成立“民族文化之家”

四川盆地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平原腹地,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以彝族、藏族、羌族居多。成都市作为四川省会,每天都有大量少数民族人员涌入,他们选择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据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委书记刘晓庆介绍,吉福社区内居住着汉、藏、羌、回、彝等各族居民,其中,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主要来自四川阿坝及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等地。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不太懂汉语,与当地居民沟通起来比较困难,管理也成了一个难题。

该用什么办法更好地与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为社区的少数民族服务呢?在一次次的实践摸索中,吉福社区的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每逢节假日,他们喜欢在院子里唱歌跳舞,互相认识。与其将他们集中到社区开会学习,不如通过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活动,了解并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社区管理,开展民族团结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也使不同民族的居民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在寓教于乐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少数民族居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参与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此,辖区内各族居民之间相互的关心多了,彼此的误会少了,居民们都在为建设一个民族团结的和谐社区大家庭而努力。

吉福社区以文化为桥梁、用社区工作联系起家家户户的做法,引起了成都市民宗局的高度重视。2013年,时任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长红晓建议吉福社区成立“民族文化之家”。

2013年8月6日,在成都市民宗局和武侯区民宗局的大力扶持和指导下,吉福社区“民族文化之家”挂牌,辖区内各族居民都兴高采烈地来参加挂牌仪式。

“民族文化之家”成立以后,大家都乐于到这个“家”里来坐坐,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在排练室里练舞,在健身室里锻炼。小小的“民族文化之家”经常聚集着周围的各族居民,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参与民族工作的热情。温馨的吉福社区“民族文化之家”就这样以文化为桥梁,搭建起辖区内各民族同胞沟通往来、交流感情的精神家园。

多彩的“民族文化之家”

成立了“民族文化之家”之后,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丰富“家”的内容就是首要问题了。而与这个温暖的“家”有着不解之缘的,便是来自甘孜草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的传承人拉孟。

拉孟自幼随父学习唐卡绘画,是噶玛嘎孜画派的重要学者及画师。2003年,拉孟在吉福社区租下一间房子作为画室,许多热爱藏族绘画艺术的年轻人都来这里学习。拉孟不仅免费为他们授课,还为他们提供食宿。学习结束之后,拉孟会亲自把学生送回他们的父母身边。

由于经济压力大,拉孟计划到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租间便宜的房子继续教学。邻居们得知拉孟的困难后,立刻找到社区负责人,请他们想办法留下拉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调帮助下,拉孟的唐卡绘画工作室搬到了吉福社区办公室对面一间宽敞的房子里。

在明亮的绘画室里,拉孟除了继续教课外,还组织学生排演民族歌舞节目。社区工作人员受到启发,决定成立一支少数民族歌舞队,将民族歌舞送到辖区各个工地、学校、社区公共场所、大型单位等,通过举办各族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每逢节假日,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居民都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参加文艺活动,彰显了社区工作的凝聚力。

泽仁卓玛介绍,近期,成都地铁经由晋阳社区的主干道正在修建,负责修建地铁的工人以苗族居多。因此,吉福社区少数民族歌舞队把民族歌舞表演带到工地,在开展演出活动的同时,向工人们宣传防艾知识、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每逢大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歌舞队也将歌舞表演送到周围各小区,与居民们共度佳节。社区居民也跳起锅庄舞,共同加入到热闹的民族歌舞队中庆祝联欢。

“民族文化之家”把多彩的民族文化带入千家万户,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的同时串联起各族同胞的心,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传递真情、传递温暖。

舍小家为大家的社区干部

自“民族文化之家”成立以来,吉福社区的居民们都十分喜欢这个温暖的“家”,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会找这个“家”里的“家人”帮忙。

一天清早,笔者来到吉福社区办公楼下,只见刘晓庆被一群社区居民围在楼外。藏族居民家里的水管坏了要找物业维修,回族居民的自行车被锁在小区仓库里取不出来……刘晓庆认真热情地与居民们沟通,快步走到路边给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居民们满意地离开之后,刘晓庆又背起双肩包赶去开社区会议。

刘晓庆是一个说话泼辣、性格豪爽的社区干部。她每天早出晚归,来往于群众之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她把别人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社区的每一位居民。为了“民族文化之家”这个大家,她常常舍弃自己的小家。

泽仁卓玛也是这个“家庭”里不可取代的一个人。泽仁卓玛的家在吉福社区,很多新来的藏族居民看到泽仁卓玛会感觉很亲切。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泽仁卓玛会主动帮他们解决困难。泽仁卓玛的汉语讲得很好,又能联系不同民族的群众,因此成为了吉福社区的民族联络员。

泽仁卓玛把社区里的居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吉福社区曾有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邢泽芳,她身边无人照顾,自己又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泽仁卓玛得知老人的困难后,与社区民族工作志愿服务队成员一起看望老人,并为老人募捐,给老人送药送饭送关怀。面对大家的夸奖,泽仁卓玛说这是她应该做的,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

在吉福社区,像刘晓庆、泽仁卓玛这样一心为群众的干部还有许多。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奋努力,才使得“民族文化之家”越办越好,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坚实纽带。

营造和谐氛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吉福社区以“民族文化之家”为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优秀成果。

在“民族文化之家”的带动下,吉福社区还成立了社区少数民族服务联络站、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建立了“少数民族之家”QQ群,全方位地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服务和帮助,让他们在城市社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密切辖区内各族居民之间的日常联系,增进团结,吉福社区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并引导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文体、普法、扶老、助残和环保等方面的志愿者服务。吉福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现有成员109名,其中,汉族56人,少数民族53人。

在吉福社区的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队、双语矛盾纠纷调解队、法治宣传队表现突出。

为了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晋阳街道和吉福社区挑选了不少熟练掌握汉藏、汉彝双语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志愿者组成双语矛盾纠纷调解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日常矛盾调处工作。这既增强了少数民族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及时有效地化解了涉及少数民族居民的矛盾纠纷。

针对个别外来少数民族居民法治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晋阳街道和吉福社区组织少数民族志愿者成立法治宣传队,通过定点和入户宣传等方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为外来少数民族居民依法融入、文明融入、嵌入式融入社区打下基础。

在各级民宗委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辖区内各族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下,近年来,晋阳街道以吉福社区为榜样,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到了各族居民的信任和肯定,吉福社区被评为“成都市民族团结优秀社区”。

吉福社区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为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创新示范,是民族团结百花园中一枝报春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