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银匠麻茂庭
麻茂庭正在锻制银戒指。
锻制银饰所需的部分工具。
麻茂庭锻制的银饰。
麻茂庭展示他的银饰作品。
提到苗族,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美丽的苗族姑娘着盛装款款走来,华贵的银饰反射着太阳光……苗族是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而很多人对于苗族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那些佩戴在苗族妇女身上的银饰。
此行,我们去湘西,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麻茂庭。
麻茂庭的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我们坐着乡村巴士,前往位于凤凰县城19公里外的山江镇寻找他。
车出凤凰县城后就一直在山路上行走,随着时间的推进,路两旁的“苗味”渐浓:路边渐渐出现了青砖灰瓦的老屋,身着苗衣坐在屋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路上,我拨通了麻茂庭的电话:“我正在打银,没空去接你,你自己过来吧。下车后你会看到个小巷,穿过小巷,看到山坡上的苗家,那就是我家了!”我们在麻茂庭的指引下穿过狭窄的小巷,找到了麻茂庭的家。
“咚咚咚……”持续而有节奏的声音从麻茂庭家的院子里传出。我推开虚掩的门,只见在房子楼梯拐角处,一位清瘦的男子嘴里叼着烟,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抡着铁锤正在工作。
这就是麻茂庭,他示意我们坐下,不紧不慢地把手上的银器打完后,径直上楼拎了一个红布包下来。他把红布包往桌上一摊开,各式各样的银戒指、手镯、头饰闪闪发光。
我们请他讲讲他的故事,麻茂庭说,他只是个打银匠,没什么故事可讲。如果说真要讲故事,那就得从这个村庄和这些老银饰的历史说起:
麻茂庭家是湘西有名的苗银世家,麻家的苗银传到麻茂庭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麻家打银的历史,始于麻茂庭爷爷的曾祖父时。麻茂庭点燃一支烟后回忆道:“那应该是清朝中期的事情了!”有一年,山江镇来了一位挑着货架的游方银匠,麻家正巧要为将要出嫁的女儿准备嫁妆,就让游方银匠在麻家住下了。没想到他技艺精湛,为麻家打出的银饰不仅让麻家人眼前一亮,更让整个山江镇的村民垂涎。村民纷纷效仿麻家,让游方银匠为自己家将要出嫁的女儿打银嫁妆。于是,原本只准备在麻家住三个月的银匠,竟然在麻家住了整整三年之久。因为麻家人对他非常照顾,他就收了麻家主人的儿子为徒弟作为回报。此后,他便挑着货架继续游方去了。
麻家人在山江镇将打银事业坚守下来,最开始,麻家只为山江镇的村民打制嫁妆,慢慢地,“麻银匠”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苗寨的村民也慕名而来。久而久之,山江镇慢慢成为了湘西的“银器之乡”。
麻家从事苗银制作的人多了,山江镇的市场不够大,有的族人便迁往附近的州县。因此,山江镇“麻氏银匠”的名号在周边州县流传开来,麻氏家族也发展成为湘西最大的银匠流派之一。
麻茂庭向我们展示了制作银饰的过程。他首先在融炉中生起木炭,随着“呼呼”的拉风箱的声音响起,融炉中很快就燃起青色的火焰。麻茂庭从炉子上拿起一个酒盅大小的铁杯,往铁杯中倒入些平时做银饰的边角料后,把铁杯放进木炭中开始融银。融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种精美的银器,都是银在从烈火中熔化后锻造而成的。
麻茂庭一边悠闲地抽着烟一边缓缓地拉着风箱。然后,他点燃了一盏油灯,拿出一只细小的铁管,把铁管的一头衔在嘴里,另一头放入油灯火焰中,再用钳子夹住银戒指放在油灯火焰前方。他深吸一口气后,气流从细铁管中喷出。喷出的气流通过油灯火焰后,把豆大的火焰吹成了一条火舌,覆盖住了整个戒指。他再嘴衔铁管,用火舌炙烤着银戒指。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四五分钟,看到戒指变红,他立刻停止吹烧,拿起镊子夹起桌面上一朵朵细小的银花往戒指上粘,再用火钳夹起带银花的戒指,放在油灯前开始了新一轮的吹烧,使银花和戒指彼此牢牢地焊接在一起。再经过擦洗和抛光等环节后,一枚小小的银戒制作出来了。这时,他又点燃了一根烟,把银戒放入手中仔细端详,仿佛那是一枚他求婚时要送出的信物。感觉银戒没有瑕疵了,他才缓缓走到桌前,把新出炉的戒指放进银饰堆里。
这时,麻茂庭的妻子从外面务工回来,麻茂庭拿出刚打好的银戒递到妻子手上:“刚打好的戒指,你看合不合适!”妻子把戒指戴在手上左瞧右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和丈夫交流了很久,听她的语气像是批评中夹杂着表扬丈夫的意思。麻茂庭听后若有所思,拿着银戒指返回工作台开始回炉。
不仅仅是这枚戒指,这桌上各式各样的银器要想“出厂”,都得经过他妻子这位最严厉的“质检员”的检验。
苗族对银饰有很深的情结。苗族人起源于中原,因诸多原因被迫迁徙到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多山之地,这些地方毒虫、瘴气多发,致使苗族人对有鉴毒功能的银情有独钟。
以前,银饰是苗族人居家旅行的必备品。上世纪90年代,山江镇一些苗族开始拒绝用银饰做彩礼,大批银匠因此失业,麻茂庭五兄弟中四个改行了。还好,麻茂庭的手艺闻名乡里,一年还能接几单生意。
在麻茂庭也准备放弃传了上百年的祖传手艺时,当地旅游业兴起了,他成为国家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喜欢银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