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春节刚过不久,“土家歌王”王波收到了一个令他既高兴又烦恼的消息,一家旅游公司许以月薪6000元的条件聘请他去唱山歌,不过这意味着他将无法继续在县城当音乐“老师”了。
家住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的王波是一名泥水匠,并不是职业教师。作为土家族高腔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利用闲暇时间在县里几所学校教学生唱山歌。
“旅游公司为我提供住宿,要求我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出约两个小时,周末也有休息时间。”王波对旅游公司提供的待遇感到满意。但为了传承土家山歌,他希望公司允许他在就近的学校为孩子们无偿授课。
土家山歌在土家人生产生活中诞生和发展,在黔北、湘西等地世代传唱。2010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2014年,土家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波从小就跟父母学唱山歌,天生嗓音洪亮通透,在当地有“土家歌王”的美誉。从十多年前开始,他利用空闲时间四处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山歌,并不断将其传给更多人。
在他的努力下,板场镇的一些中小学已经把土家山歌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板场中学的音乐老师侯雅淇说,学生们对土家山歌的理解比其他歌曲深刻,期末考试时很多学生会选唱山歌。
随着艺人们逐渐老去,土家山歌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去年9月,50岁的王波放下泥水匠的活,全身心地教学生唱歌。每周一到周五,他都骑着摩托车去位于县里的沿河民族小学、沿河四中等学校上课。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在学校常常一唱就是一个下午,晚上回家后需要喝盐水来为疼痛的嗓子消炎。
令他高兴的是,当地的土家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逐渐有了自信和热情。很多学生在课后给他打电话或发微信,询问某一句歌的唱法,或是让他听一下自己唱得如何。21岁的冉井超曾在外务工,在网上看到关于王波的报道后深受鼓舞,便回到家乡,多方打听到王波的联系方式后拜师学艺。“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受到我的感染,也对山歌感兴趣了。我希望能将土家山歌学得更精,像王老师一样教更多人唱土家山歌。”他说。
“年轻人的兴趣培养起来了,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王波说,就连他3岁的外孙女也学会了一首土家山歌《花花轿子》,王波一开口,她就跟着唱。
可王波隐隐地感觉到,能像他一样成为传承人的年轻人太少了。“一些年轻人学唱山歌是出于玩的心态,另一些人是为了去参加比赛拿奖金,他们很难成为大师。”
王波最看重学生的责任心和谦虚这两种品质。有的徒弟嗓子不如他好,但踏实认真,他们学成以后可以把土家山歌传下去,这样的学生他愿意教。
王波坦言自己家里确实有经济压力,但传承土家山歌的任务同样紧迫。“通过唱山歌获得收入是一方面,关键是要给我时间去教年轻人唱,我希望能够将土家山歌唱下去、教下去、传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