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绽放,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唱响时代主旋律
从边疆的大漠风情,到南国的椰风海韵;从阿婆手中的织锦,到孩子口中的乡音;从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到对亲情爱情的讴歌与赞美……2016年盛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等35个代表团,为观众奉上了43台92场精彩演出,首都北京刮起最炫民族风。
这43台独具特色的剧目,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信心和豪迈,展示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卓越才华和创作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剧种增加,参演剧目艺术质量大幅度提高
作为国家级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节目种类上发生了尤为可喜的变化。43台剧目中有歌舞、歌舞诗、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音乐会、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等等,艺术种类之多超过了第四届。尤其是少数民族剧种,由上一届的两个剧种两台剧目,增加到了4个剧种5台剧目。其中,藏戏两台,壮剧、傣剧和畲族山歌剧各1台。
大型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创造性地将藏族舞与古典芭蕾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舞蹈语汇;新编现实题材藏戏《六弦情缘》通过对艺人生活经历的描述,反映了西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歌剧《蔡文姬》围绕“文姬归汉”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各民族渴望和平、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真切愿望……
除了演出剧目种类增加外,与往届文艺会演相比,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参演剧目的艺术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
没有宏大的叙事场面,没有绚丽的舞台技巧,获得本届文艺会演剧目金奖的歌舞诗《黎族家园》,在集中展现黎族同胞生产、生活、节庆等多个场景的同时,把触角伸向了黎族同胞的精神世界,试图从文化角度来探寻黎族数千年发展历史的内在驱动力。这也让《黎族家园》超越了传统的歌舞集萃形式,具有寻根和思辨的哲学况味。
“那些没有表演痕迹、展示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往往更能打动人。”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专家评委朱智忠说,“艺术源于生活,是人类自初始以来就永恒不变的规律,艺术家只有向生活膜拜,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如果说《黎族家园》获奖胜在其思想性,那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盛赞为“中西合璧的舞剧精品”《追寻香格里拉》,则胜在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西方芭蕾‘开、绷、直、立’的贵族审美与藏族舞蹈‘下颤加侧摆’的平民动律之间,《追寻香格里拉》寻找到一种有机又有趣的融合。”欧建平如此评价这部剧。
主题鲜明,塑造共有精神家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抚养了不同民族多个孩子的维吾尔族老妈妈阿尼帕的故事,被歌舞剧《情暖天山》搬上了文艺会演的舞台。世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以高超的演技和精湛的唱功,塑造了善良、勤劳、大爱无私的普通母亲“帕丽达”的形象,也歌颂了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团结互助、和谐共存、共建美好家园的大爱情怀。
无论是剧中热闹的木卡姆歌舞、气势磅礴的赛马舞,还是温情感人的场面,都让观众直呼精彩。“《情暖天山》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一首歌曲、一段舞蹈,更重要的是这部歌舞剧让人们看到了新疆的面貌,新疆人民现在的生活。”观众卢晓在看完演出后说,这部剧让观众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热情与开放,让人们对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主题鲜明与多样,是本届文艺会演的一大特色。本届文艺会演的43台剧目中,既有表现对口支援的,也有再现内高班的;既有挖掘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也有反映新时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既有展示少数民族灿烂民族文化的,也有讴歌民族英雄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英勇奋斗壮举的......
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直击人心。以新疆内高班学生学习、生活等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遥远有多远》,生动再现了广东内高班16年办学历程;畲歌戏《热血山哈》,以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反“围剿”斗争为背景,讴歌了畲族同胞为新中国成立而作出的重大贡献与牺牲;壮剧《冯子材》以特色鲜明的壮剧艺术表现形式,赞颂了民族英雄冯子材以国家社稷为重,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的英雄壮举.......
作为展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魅力的舞台,青海、贵州、海南、甘肃等代表团,利用场上场下一切机会来展示自身特色。
在歌舞剧《彩虹儿女》演出之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思明等特地来到民族文化宫,展示土族盘绣、花儿、敬酒歌、安昭舞等原汁原味的土族特色文化。观众们一边品尝青稞美酒,一边与土族民间艺人亲密互动,充分感受到了土族文化的魅力。
文化盛宴,引领民族文艺繁荣进步
不靠低俗的噱头、奢华的布景、夸张炫耀的灯光和服饰去哗众取宠,仅凭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豪迈质朴的民间舞蹈,《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把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演出服务的真实场景再现在舞台上;历时数年创作的《六弦情缘》,除了增加了独具藏族特色的民族、宗教音乐外,还引进了风雪、雷电等现代感很强的背景音乐,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音乐、舞美、灯光、服装上没有一味地追求大手笔、大制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将现代科技与舞台艺术有机融合,使作品精彩而不奢华、淳朴而不失华美,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观众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能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欣赏到全国最高水准的民族艺术演出,本届会演在继续执行公益性低票价的基础上,还首次开展了“文化惠民 十元观剧”网络抢票活动。抢票信息提前通过会演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及媒体发布,每台剧目提供100张,抢票成功后支付10元,即可凭电子票码在演出当天实名换取两张门票。
据统计,会演期间,12万各界人士到剧场观看了演出,每场演出剧场平均上座率达93%,每每谢幕掌声雷动;近1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的实况转播。此外,广大网民还积极参与43台剧目的网上评选活动,关注和参与投票的网民超过1亿人次。不少观众表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仅是一场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不少文艺工作者认为,民族文艺赶上了好时代,达到了新高峰。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虽已经落幕,但民族文艺的繁荣进步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