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蒙古语读者群中的“莫言风”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包呼格吉勒图  2016年12月27日15:46

蒙古文版莫言作品《蛙》(右)。 资料图片

蒙古文版莫言作品《蛙》(右)。 资料图片

莫言是当今中国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但在2012年前,蒙古语读者对于莫言及其作品还是很陌生的。

莫言的作品被大批量地翻译介绍,是以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开端的。此前,莫言的作品在蒙古语读者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译丛》(2011)等众多名家绑定式的译介或蒙古文文学期刊上的零散译介来实现的。这种零星的介绍,无论是信息量还是传播范围,都无法满足蒙古语读者群的阅读需求。

蒙古语读者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青海等地以及蒙古国。2012年,莫言荣获“诺奖”后,引发了一场前所未过的“莫言热”。蒙古语读者群在此次浪潮中表现得不是那么热忱,与他们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知之甚少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如此,受 “诺奖效应”及“莫言热”的影响,蒙古语读者群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的期待值却直线上升。为了迎合读者的这一期待,中国和蒙古国的一些出版社纷纷推出了莫言作品的蒙古文版,蒙古语读者群中因此也掀起了一阵“莫言风”。

201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多部蒙古文版莫言作品,如《蛙》《红高粱家族》《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短篇小说选》《莫言散文集》等。同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蒙古文版莫言作品《红树林》。这些作品的出版,对于中国境内的蒙古语读者认识莫言及其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生活在蒙古国的蒙古语读者对于莫言的认识更为贫乏。2012年10月,蒙古国文艺网刊发了舍·米嘎米尔撰写的题为《诺贝尔奖花落中国》的长文。该文介绍了莫言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可以视为蒙古国读者全面认识莫言的开端。此后,每隔两年就有一部莫言的作品在蒙古国被翻译出版,比如,201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国》、2016年出版了中篇小说《变》。

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应时而动的出版商与喜爱莫言作品的读者,是“莫言风”在蒙古语读者群中兴起的原因。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各族读者中的传播,需要更多像“莫言风”这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