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故事汇”谱写荆楚和谐曲
湖北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齐全,共有3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既有自治州、自治县,也有3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在全省各地。省人大常委会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活动,为我省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岱梨表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要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依法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要内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覆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生态。让我们周围多些民族团结的好声音、好典范、好故事。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全省已建成84个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在服务中心获得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计生社保、人文关怀等……这些点滴,书写了“民族团结故事汇”,谱写了荆楚和谐曲。
湖北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圆满完成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演出
“代理爸妈”伴随新疆孩子成长
武汉市江岸区民宗局长罗丽萍是曾在街道工作过20余年的基层工作者,她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日夜奔走在通往各个社区、学校和机关的道路上了。自2009年调入区民宗局工作,“真情”始终是她不变的工作理念。如今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个是来自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女孩孜白旦。她与新疆女儿的特殊情缘,还要从江岸区汉铁高中的代理家长活动开始说起。
汉铁高中自2011年秋季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共有新疆籍学生278人,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4个民族,这些学生90%以上来自南疆地区的农牧民家庭。
“孩子们来到内地读书不容易,离家远、学习任务重,而且正处于青春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罗丽萍说。2015年,汉铁高中开始在学校开展代理家长活动,由区领导与新疆班学生结对子,做孩子们在武汉的爸爸妈妈。罗丽萍听说这件事后,马上请求学校新疆部主任李颖为她搭桥牵线找一名“女儿”。“我记得那是去年9月的事情,当李颖带着孜白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就被融化了!她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两个大眼睛像葡萄一样晶莹剔透。”罗丽萍动情地说道。
从那天起,罗丽萍就成了孜白旦在武汉的妈妈。每逢节假日,罗丽萍总不忘带着女儿在武汉市游玩一番,并且在家中给她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我与孜白旦谈起她的这位“代理妈妈”,她马上纠正我的说法:“我的妈妈不是代理妈妈,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亲妈妈。去年冬天大范围降温那天,妈妈竟在晚上迎着寒风来到我的宿舍,给我带来了冬衣。穿着妈妈给我送来的羽绒服,我感到温暖无比,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与罗丽萍一样,在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还有一位“张爸爸”。张启宝是救助保护中心的副调研员,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爸爸”。每次张启宝去宿舍看望孩子们时,他们都会奔向他的怀中。
说起被救助过的少数民族困难儿童,张启宝如数家珍:阿不力孜(化名)是一名新疆籍的被拐儿童,年仅13岁的他被拐骗到武汉市被迫行窃。救助站点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时,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并且身上有多处伤口。将阿不力孜接回救助中心后,工作人员给他准备了清真餐食,包扎伤口清洗身体,还给他安置了单独的宿舍。
张启宝说:“阿不力孜刚来救助中心时不爱说话,为消除孩子心中的戒备,我主动与他交流。慢慢的,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经过与公安部门的多日协作,救助中心最终确定阿不力孜是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人。“为早日让孩子和家人团聚,我们直接将孩子护送到了沙雅县。当看到阿不力孜和父母抱作一团、喜极而泣的时候,我也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张启宝回忆道。
少数民族联系点情牵千万家
百步亭社区居住生活着16万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居民700多人,包括回、满、土家、维吾尔等18个少数民族。居民自治体现在社区设立的“两长四员”管理体系上:“两长”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四员”即卫生员、治安员、文体员、物管员。这些管理者由社区内的7000多名志愿者共同组成,分为580个党小组。
社区三居委会的党小组长周洁,是怡康北区的一位回族居民。退休后,她在社区居民争当志愿者风气的影响下,加入社区党组织网络。“我的家庭有些特殊,之前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社区领导对我十分关心,帮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退休后,我十分感念社区曾经对我的帮助,于是决定做一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的管理工作中来,希望为小区居民做一些好事!”周洁说。
周洁积极组织自己所在的楼栋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每逢过年,都要张罗小区里的居民聚在一起包饺子、一同吃年夜饭。而大家都尊重她的饮食习惯,事先准备清真饭菜,邻里关系十分和谐。
生活在百步亭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从刚开始的要求“被接纳”,转变到了如今的“自主融入”。
张新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派驻到武汉市民宗委的第三任新疆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的干部。她的微信好友圈里,有许多人都是她曾帮助过的新疆少数民族,张新华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2007年以来,武汉市分别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青海(西宁、海东)、甘肃、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建立了沟通机制。2014年,武汉市又设立新疆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由新疆派出懂维吾尔语的干部挂职武汉市民宗委,协助服务与管理来汉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先后有维吾尔族干部买买提力•买买提明、牙生•尼亚孜等同志在此挂职。此外,武汉市还先后在少数民族经营户和社区中间搭建起来汉少数民族联系点、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市民宗委工作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等服务管理平台。
如今,武汉市已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营门店建立48个联系点,构成一张覆盖全市的网络,及时精准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创业、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维吾尔族人居买尼亚孜•肉孜在江岸区京汉大道开办的阿迪力烧烤店,就是48个联系点之一。1986年他来到武汉创业,先后开起两家烧烤店,还陆续承包了武汉市一中、汉铁高中新疆班清真食堂。“我自己在武汉挣了钱、发了家,也想为其他来汉发展的少数民族群众多做一些事,让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这座城市中。”居买尼亚孜说。凡是找上门来的新疆朋友,居买尼亚孜都会出资出技术帮助他们。几年来,他先后帮助20多位老乡开设近10家烧烤店,安置200多位老乡在店里打工。
武汉市民宗委主任王献良信心满满地说:“实践证明,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任务在城市、效果在边疆,工作在当下、影响在未来。同时,我们还有一批讲感情、敢担当、有作为的民族工作干部。”
“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孝感市属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47个,户籍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如何让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更好地融入城市?近年来,孝感市先后将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了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办100件实事之一和“十三五”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为民办100件实事项目,积极探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积极创造条件。
青海籍回民马全成,7年前来到孝感创业,面临租赁门面难、开店注册难、招聘员工难、小孩入学难等多重困难,曾一度想放弃回家。听说他的困境后,孝感市、区民宗部门和伊斯兰协会积极主动帮助其找门店、招工人,工商、教育等部门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帮助其办理了营业执照,安排子女就近上学,让马全成放开手脚创业。
如今,马全成的拉面馆已发展成为在孝感有规模有影响的品牌拉面企业——马全成清真拉面连锁店,3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就业20余人,每年还带头组织给清真寺募捐。如今,马全成已被推选为清真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他的拉面馆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做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今后将继续诚信经营,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推出更多美食,回报社会对我全家的帮助。”马全成说。
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真情温暖心灵。孝感市先后研究解决了清真食品肉食补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个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特殊的生活习俗,为满足其“入口”“入土”“入寺”等基本生活需求,孝感市专门开设清真屠宰厂,定点屠宰清真牛、羊,满足清真肉食供应。考虑到牛羊肉价格较贵的因素,从2012年起为全市原居穆斯林群众每人每年发放180元肉食补贴政策,每年补贴资金共30余万元。
为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孝感市实行“同城化待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近几年来,在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理营业证照等难题方面,工商、教育等部门一路绿灯,给予适当倾斜。如孝感高中每年承接30余名西藏学生的教育,竭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保障,近三年来,孝感市领导率市民宗局、建藏援藏协会等单位在藏历新年、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对西藏学生进行看望,送去学习用品等慰问物资7万余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受到藏族同胞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