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打通乡土血脉 传承民族基因
来源:广西日报 | 林雪娜  2016年11月10日08:34

时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存在哪些瓶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如何打通乡土血脉,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11月2~5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广西文联、广西桂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多民族著名作家“美丽南方广西行”文学实践活动在南宁、百色举行,区外20多位民族作家与广西作家、评论家汇聚一堂,围绕“少数民族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和前景”等主题展开研讨——

1珍视亮点力求精品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那么少数民族文学便是汇入大河的重要支流。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占据一定分量,仅广西作协的壮族作家就有数百人。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回忆,广西文学创作在上世纪50年代呈现一段旺盛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文学桂军“三剑客”又掀热潮,少数民族作家已是广西作家的中坚力量。潘琦认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在年轻一代的不断接力下,预计未来5年会出现文学桂军第三梯队,将有更多新生力量助推广西民族文学走向外界。

近年,广西文学经历了从山到海、从纯文学到影视多元化、从短篇到长篇的迈进。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提出,广西作家在一路披荆斩棘的努力中,有3个值得珍视的亮点:一是在文学边缘化的形势下,广西作家队伍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二是在一些地方作家实力参差不齐的状况下,广西作家能保持很好的整体性;三是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下,广西作家能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文学创作的创新性。这些都是少数民族作家应该坚持的方向。

除了这些方面,还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吴泰昌感慨:“这次有机会到百色采风,完成我多年一个心愿。以前我曾到桂林永福县,那里长寿老人的生活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广西一直给我一种神奇感,繁华之中很静美。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一样是珍宝。广西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作家应该充满信心,沉得住气,越是心静越能潜心创作出好作品。”

“近几年广西文学的一大亮点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认为,这既是因为各民族作家勤奋、艰苦的创作,也得益于广西党政部门和文联作协组织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在良好的创作环境下,还需对近几年来的创作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总结经验,找出弱点。不要满足于数量的繁荣,而要把创作精品作为首要的关切和追求。在创作长篇的同时,也要重视中短篇创作。因为当下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从纯文学阅读来看,中短篇作品的读者更多,需求也更大,而且也同样能展示一个作家的才华和功力。

2“深扎”乡土流淌成文

随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号角的吹响,各地文艺工作者纷纷走出“庙堂”,贴近深沉土地,掀起一股“深扎”热潮,收获了丰硕果实。然而,对于个体性的文学创作,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必胜认为,有的地方或许误解了“深扎”内涵,出现“活动多但作品少”的现象。王必胜阐述,对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深入生活并不是难题。因为他们一直身处一方水土,写得最多的就是熟悉的东西,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深入民族文化的精神层次。因为“现在我们被纯消费影响太多,缺少传承传统和接地气的作品”,所以“对自己要有高标尺,要坚信少数民族文学是大有可为的,坚信写民族的作品是有吸引力和有可能走得出去的”。

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郭雪波也认为:“少数民族作家多是‘草根’出身,多来自基层。现在所面临的不是‘深扎’问题,而是如何把这么多年‘深扎’融入血脉的‘基因’更好地流淌成文字,如何形象表达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在他看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实力并不弱,但可惜的是,一些作家对民族母语脉络缺乏深入了解。打通“血脉”,需要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有深刻了解。地域、气象、习俗、母语等对民族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与民族生态、历史、文化进行灵魂对话,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作品。

关于母语创作与翻译问题,新疆文联副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表示,新疆多个地方对少数民族文学比较重视,国家层面也给予相应支持。他们所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专业培训开拓少数民族文学翻译新领域,打通与外界并轨的文脉。具体做法是,与全国性文学刊物联合举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南北疆联合举办母语创作培训班,同时进行文本翻译专业培训,比如把其他省份优秀作品翻译成母语进行交流,把本身母语作品翻译为汉语向外界传播。如此一来,各地创作热情被调动起来,还培养出一批创作人才和翻译人才,进一步推动新疆文学发展。

3注重“内观”告别“展示”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题材相对狭窄,乡土题材、亲情题材扎堆,能够驾驭重大题材的少数民族作家较少;缺乏宏大叙事之作,写作出现同质化、重复化、类型化,原创性严重不足。”石一宁一语道出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存在的弊端,并倡议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在生活的“点”上进一步深入,在生活的“面”上进一步扩展,“视野有待拓宽,阅历有待增广,观念有待转化”。

《中国武警》编审王久辛也认为,在时下多元文化交融中,少数民族作家很容易消解民族个性,作品中的语言个性也相应褪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魅力,少数民族作家如何保持特色,秉持独特的风格,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广西作协主席东西从小羡慕少数民族作家的特色基因文化。他认为,现在少数民族作家与汉族作家相互融合,不分你我,时下对文学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的,每个作家都可以从不同标准中追求自己所需。同时他感觉到,面对当下文学创作同质化的现象,需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少数民族作家优势比较明显,如果将丰富性和独特性丢失,那就十分可惜。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作家应从渴望被人了解到深入了解自己,不要总是处于“展示”状态。如果少数民族作家不多了解自己内心,不注重“内观”,那么永远只能停留在“展示”的层次,出不了真正的好作品。

“民族地区生活的差异性、思想情感的独特性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丰富资源,而在差异性与独特性中探求人所共有的普遍性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优势之所在。”《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虽然那些充满民族个性的生活习俗在现代化的双刃剑下,渐行渐远,但生活深处民族暗语依然潜行,尤其各民族长者的虔诚守护,他们常常生活于梦境与现实中,视梦境与现实同样重要。这样的质地同样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中,尽管文学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少数民族文学那些值得珍视的东西,即那些与汉文化有差异性的东西,常常闪耀着我们梦想的星光。而梦想离文学的经典作品最近,离文艺本质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