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在京召开
10月26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在京召开。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机构的相关领导,以及纺织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纺织类企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20多位嘉宾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加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为了加强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今年8月,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正式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该办公室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该办公室主任张家洲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和特点: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公布的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纺织类的有82项。其中,31项是各种绣艺,28项是各种纺染织技艺,23项是各种民族服装服饰。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各地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水平差距较大。一些民族地区的纺织类“非遗”项目虽然在地区内传承较好,但是与社会大众生活和现代生活融合不够,存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的状况等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天凯认为,纺织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倡导三个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理念,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全面地融入到现代生产和生活之中;创新创造的理念,对“非遗”,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创造与提升,实现价值再创造。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表示,文化部正在草拟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计划。纺染织绣工艺是和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传统工艺,目前,文化部已经在新疆哈密、贵州雷山、湖南湘西、青海果洛等地建设了相关的纺染织绣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开展这类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将把纺染织绣工艺作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首类项目积极推进传承创新工作。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说,纺织类的8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52项是少数民族的纺织类“非遗”项目。民族地区的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创新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国家民委将积极推进跨界合作,建立与文化部等相关部委以及与各地区“非遗”保护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
与会嘉宾认为,要有效开展纺织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一是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可生产性开发项目进行专项调研和专项分析研究,研究相适应的生产性保护措施。二是要培育一批成效显著、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企业和基地,在行业内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纺织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体系。三是企业要充分发掘和运用“非遗”文化及传统工艺所包含的元素和理念,生产出更丰富的“非遗”特色产品。四是要以现代管理标准体系规范“非遗”传统工艺的生产,强化和提高传统工艺制作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五是要运用互联网、数字化等现代科技,建立纺织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并借助纺织服装产业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促进“非遗”特色产品的多渠道、多市场、多领域销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