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抓手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暨全国民间文艺之乡经验交流会”今天将在高淳开幕,中国民协还将在南京文艺家创作基地举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授牌仪式。这对在全国视野内“浓缩式”展示南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吸引全国民间文艺名家聚焦南京,推动南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南京是“示范区”。
“文化传承人人有责。”黄永松说,现在全国民间民俗文化都很“热”,“热”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热”里面需要保持冷静。“做事一定要抓住核心,要有正确的方法,才不会浪费,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南京的条件非常具备,地理位置好,再加上有着六朝古都的历史脉络,文化积淀很深厚,所以对于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南京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变成示范区,发挥推动作用,甚至起到带动引领作用。南京云锦自不用说,全世界有名,我对南京的刺绣、剪纸、金陵刻经等也都印象深刻。南京不仅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还有深厚的学术文化。自古就说 秦淮灯彩甲天下 ,过元宵节的时候都要点灯笼,点灯象征着光明,元宵节那天尤其是夜晚,大家都提着灯出来,互相庆贺、互相交流、互相问候,形成了重要的民俗节庆。”
在众多传统节庆里,黄永松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年过好”,“很多民俗我们都淡忘了,但举国上下都没忘掉的就是过年,都要回家。只不过我们行为上记得,内容上却常常忘掉。我认为要把各地的年俗重新整理,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年俗,这是凝聚我们民族的力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不能把这些淡化掉,淡化了非常可惜。”
在陶思炎看来,南京民俗主要的特征就是包容,南北交融,雅俗并存。“南京的民俗和南京人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比如说重义轻利,敦厚朴实,包容互补性强。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有地方特点:比较适中,南北皆有,东西合作,语言不急不缓,饮食不咸不甜,性情不温不火,整体格调是雅俗交融。”
陶思炎对“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的授牌表示期待,“过去我们讲民间文化传承,主要是单一性的,比如说某一个人会什么技艺,我们扶持他,让他继续做。以前他可能是在家里、在作坊里、在工厂里、在工作室里,现在是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基地,把他们聚集起来,形成群体效应,相互之间有借鉴,营造的艺术传承的整体氛围比较好。同时这个基地也可以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习的平台、参观的平台、活动的平台。它不仅对艺术家开放、对艺人开放、对传承人开放,更重要的是对百姓开放,大家都可以到这里来感受,参与我们南京的民俗文化。儿童可以学习,自己动手,跟着大师学剪纸、泥人,深切体会我们的民俗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以基地为中心,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和其他城市、其他地区甚至国外开展一些交流。”陶思炎表示,这个平台以传承为主,实际上可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空间,为南京添加又一个文化景观,“它在地理上接近桠溪慢城,也是对慢城的一个补充和扩展,形成旅游景区,所以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意义也很大。再加上它是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化的传承示范基地,所以它在南京文化建设方面价值更加凸显,具有一定的带动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