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圳石岩:民间文化焕发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周光辉 胡振栋  2016年07月28日09:00

消暑纳凉,用客家话口耳相传,讲述“应人石的故事”,如今已成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办持续多年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早在2005年以前,石岩街道办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通过普查发现,石岩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比较丰富,有12个民间故事、客家山歌、麒麟舞等。截至目前,石岩街道已成功申报“石岩客家山歌”和《应人石的传说》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石岩街道办将这两项非遗项目创新利用、传承发展,使民间文化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石岩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演唱,通过对池官华等5位不同演唱风格老艺人的全面挖掘,共发掘出演唱曲调22种,原生态歌词1000余首。“应人石的传说”主要体现了夫妻之间生死相随、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反映了客家族群筚路蓝缕的迁徙发展史,蕴含着深厚的客家人文精神,是连接海外客家人与家乡感情的纽带,对于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语言、历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民间文学、民俗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近年来,石岩街道办对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先后编辑出版有《石岩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集》、《石岩民间故事》(动漫版),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教材下发到辖区相关学校,供学校师生课外阅读,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紧接着,石岩街道办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并逐一实施。2008年,石岩街道办将这两项非遗项目完美结合,精心打造了一台同名客家山歌剧《应人石的传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底,全新创作的《应人石的传说》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也使得石岩山歌走出深圳,唱响广东歌坛。2012年9月,深圳市首届山歌大赛在石岩举行。创新的“新石岩山歌”《竹篙打水》在创新型山歌组比赛中折桂;“石岩客家山歌”官田学校首批传唱师生也在山歌赛中登台演唱。石岩山歌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经年轻一代的全新加工与演绎焕发出新的魅力。2013年1月,“石岩客家山歌”传承试点工作基地在官田学校挂牌,该学校将“石岩客家山歌”歌谱配上新的歌词,整理成教材,音乐教师照此教学生学唱客家山歌。如今,新的一批“客家山歌王”正在茁壮成长。

倾力打造羊台山周末非遗文化集市。该集市为深圳市第一家,具体展示项目有:剪纸艺术、草编、夏氏风车、传统灯笼等22项内容,其中石岩竭力莱洱魔术公司的魔术表演及魔术道具展示、石岩公学教师剪纸技艺均为本土民间非遗项目。全年举办非遗集市近50场,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赶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为辖区中小学生提供各级各类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的互动平台,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关注,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