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路边野餐》导演毕赣:我的长处是追忆和幻想

来源:话电影·访谈录  | 看醉了  2016年07月20日08:55

2015,他让整个中国电影圈侧目

“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

这个来自贵州89年生的导演一举成名

电影《路边野餐》成为口口相传的天才之作

《路边野餐》讲述了诊所大夫陈升在寻找侄子卫卫的路途中,偶然进入一段超现实时空的奇妙故事。

一次跨越时间的寻找,一场为了告别的重逢,一段贵州凯里的怀旧与乡愁。电影7月15日上映,只公映10天,但已被盛赞有加。

人民网专访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毕赣,他会为你讲述如诗如梦的《路边野餐》。

“纯真和艺术的相遇”

在中国电影语言贫乏,创新力裹足不前的当下,电影《路边野餐》显示出了导演毕赣自觉的作者意识与创新精神。其中,片中一段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营造了一个完整的超现实时空,也让电影界为之惊艳。

我觉得纯真和艺术一结合,就是特别好的作品,但是纯真不一定能够做得特别艺术,艺术也没办法达到纯真,但是在那一刻是重合的,所以我会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所以每次问别人你为什么能做到,因为我的作品好啊。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诗歌是我自己记忆里的密码”

《路边野餐》中,主人公陈升是个爱吟诗作赋、借酒消愁的文艺大叔。电影中,影像与诗歌的结合让人印象深刻。雾气氤氲的影像与个人化的诗歌频繁相遇,为影片增添了更多诗意,也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文艺气息。

写诗并不是在一天24个小时,是在25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具体是哪个时间,因为它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在日常时间里。

因为它是属于我自己记忆里面的密码,大家不知道它讲什么,只有我知道,这首诗只要放在那,我只要一读它就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写。

“我的长处是追忆和幻想”

电影《路边野餐》中,讲述了离别与重逢,讲述了人生中唏嘘不已的遗憾。而主人公频繁在现在、过去与未来中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中徘徊,也赋予了影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特色。

电影就是写实的,用写实地去拍就好了,拍你讲话就拍讲话,但是文本是魔幻的,文本交织在写实的梦幻里面。

我很难得去标签自己,定义自己,都没有定义过。(贴标签)我个人是拒绝,但是人和人之间是由误会组成,别人怎么给我说都没关系。

“要用更现代的方式去拍电影”

随着电影爱好者们的口口相传,《路边野餐》如今已经成为国产文艺片里的口碑之作。因而毕赣的探索,让我们有足够理由去期待《路边野餐》之后的作品。

现代那两个字特别麻烦,为了那两个字,我的团队从今年上半年,我们一起在搞一个技术,搞到现在。

(这个技术的重要性)我认为真的像电影应用的声音一样,就像电影应用的色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