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悲悯
当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潮席卷荧屏,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的文学肌理也再度被大众审视。
2025-11-17
-
问题意识与批评的个性——从周明全《第七代批评家》说起
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群体长期以来承受着来自研究界内外的诸多审视与批评。
2025-11-17
-
艰苦的“行走”和诚实的“在场”
1935年7月,四川松潘黄龙寺的一个夜晚,一位26岁的青年记者彻夜未眠,在日记中写道:“记者当值时,身披棉被,手持手枪,仰观满天星斗,耳听呜呜风声,极目向四面黑暗中侦察……所以终身奔劳不休者,特为生存之必要所驱使,并无特别之意义,故本于生存之必要而活动,此即为人生之真谛。
2025-11-17
-
《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为什么还要写“细菌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面世。
2025-11-17
-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评秦北长篇小说《掌心》
《掌心》是一部聚焦中国创业者研制国产芯片的长篇小说,既充满励志色彩,又具备强烈的现实关怀。
2025-11-16
-
艺术无处不在——读铁扬散文随想
大约十年前,我有机会参观铁扬画展。
2025-11-16
-
《江水谣与贮贝器》的哲学底蕴
爱松的现代长诗《江水谣与贮贝器》,是由《江水谣》和《贮贝器》两部风格迵异、厚度各不相同的长诗合在一起的。
2025-11-16
-
《松声绿:乌尤庵说诗》:乌尤山下松声绿
乌尤庵先生治古典诗学,于陶诗、清诗用功尤深。
2025-11-16
-
《山水一痕》:诗心映山水
在游记创作领域,高昌的《山水一痕》以“诗性为魂、文化为骨、心性为脉”的独特气质,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2025-11-16
-
“数字渡口”的摆渡人与领航图
我们身处数字浪潮之中,每个人都像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参与并见证着数据的流动与文明的变迁。
2025-11-16
-
“潮学集成”总序
在中国,从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到清儒大规模辑存乡邦文献,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各省蔚然成风的地方文献整理与刊行,具有学科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建构,终于逐渐成型。
2025-11-16
-
一条大河给出的时代答卷
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居于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与水患的斗争,持续了数千年之久。
2025-11-14
-
悬疑未解,顿悟难得——读那多《命运脱靶人》
“世道早已经变了。
2025-11-14
-
刘亮程《长命》:赋予“生”宽广的厚度与绵长的深度
《长命》是刘亮程的60岁之作。
2025-11-14
-
王干:1990年代文学的延长线
1990年代既远又近,远是已经过去了30多个年头,近是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文学生活中,它不像1980年代已经全然退出了我们的文学生活。
2025-11-14
-
在灰暗之中闪烁——读秦汝璧《后遗症》原创
秦汝璧最新中篇小说集《后遗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三部彼此独立又主题相连的中篇小说。
2025-11-14
-
新大众文艺与当代文学精神重构——以小说创作为中心
新大众文艺由《延河》编辑部在《延河》2024年第7期发表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进行首倡和命名,随后在文坛迅速引起反响。
2025-11-14
-
植物、乡土与语词——当代小说创作的植物转向
在后人类主义思潮影响下,过去的十多年间,动物批评在西方学界引发了诸多关注,在哲学、文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2025-11-14
-
人性图谱 茶乡画卷——评何正权长篇小说《茶道》
何正权的长篇小说《茶道》洋溢着馥郁茶香,塑造了一群特色鲜明的茶人形象,勾勒了一幅隽美灵秀的信阳画卷,再现了当代茶乡追求幸福的奋斗精神。
2025-11-14
-
《土人人》:在黄土沟壑间奏响生命强音
作家梦野的中篇小说《土人人》以陕北大地为底色,铺展了一段关于民间艺术传承与生命羁绊的苍凉长卷,以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艺人的坎坷遭遇,映照了历史转折时期的命运悲歌。
202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