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评论集 >> 正文

《诗歌艺术论——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4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4日14: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编

  蒋登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在任何类型、任何风格、任何流派的诗歌创作中,作为背景、题材、主题来源或者话语方式的时代及其精神特质,都是不可能被完全忽略或者人为回避的,它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隐或显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作品之中。战争年代的诗歌不涉及诗与战争的关系,那恐怕是虚假的诗;灾难时期的诗歌没有一点有关灾难的影子,那恐怕是冷血的诗;网络时代不关注、不讨论诗歌与网络的关系,那恐怕也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我们很难准确确定最早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但网络文学出现、发展的时间确实不长,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在不长的时间里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沟通手段,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传播,甚至出现了独特的‘网话文’。诗歌也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网络成为诗歌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诗歌’这个概念应运而生。”①

  而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关于网络文学的现状、特点、走向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业界的重要话题之一,欧阳友权、周宪、张颐武、白烨、谢有顺等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也将网络文学列为评奖对象。根据官方发布的权威数字,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了“网络文学研讨会”,说明网络文学的影响已经从民间实验走向了官方视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在报告中,通过数据肯定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和价值,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达4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占网民总数的40%多。”“中国社科院的文情报告认为,从2000年网络文学实体书的出版高潮,到2004年商业盈利模式的创建,网络文学迈出了产业化的步伐,其商业出版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据全国重点文学网站( 频道

  )粗略统计,目前各种文体的网络业余作者超过一千万,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超过一百万,网络文学的日更新字数将近1个亿。网络文学的读者80%为20到40岁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士。日浏览量约有5-6亿人次。”① 这些数字是传统的写作、出版方式和阅读方式所难以相比的。而且,这些数字所蕴涵的潜在内涵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它们所涉及的作者、读者大多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年轻人,他们肯定是将来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在一定程度上说,关注网络文学就是关注年轻人,关注年轻人就是关注中国文学的未来,就是关注中国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式和方向。

  吕进在谈到诗的传播方式的重建时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网络为诗开辟了新的空间,在诗歌领域,近年特别令人瞩目的是网络诗。日益发展的网络诗对诗歌创作、诗歌研究、诗歌传播都提出了许多此前从来没有的理论问题。信息媒介的变化能够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化。作为公开、公平、公正的大众传媒,网络给诗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诗以它向社会大众的进军,向时间和空间的进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发展前景。”②

  这是对网络在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作用所进行的理论概括,肯定了网络诗这种特殊的诗歌传播、创作方式的存在和影响。它也说明人们已经敏锐地感觉到网络带给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的影响。

  一、网络写作与网络诗歌

  在网络文学中,诗歌写作者、诗歌作品所占的比例可能是最高的。这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各种文体中,诗歌写作、阅读的参与者历来都是人数最多的;(

  二 )诗歌的篇幅相对短小,写作、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对文化方式的要求;(

  三 )诗是抒情的艺术,是性灵的表达,在首先不考虑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创作一些称为诗的作品并在网络上发布。但是,从商业操作、赢利模式上考察,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诗的经济效益肯定无法与小说、奇幻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相比。因此,如果笼统地将诗放在网络文学这个大的语境中考察,尤其是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考察,对网络诗歌是有失公平的。我们应该在承认网络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上,专题研讨网络时代的诗歌发展,研讨诗歌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与问题。

  谈论网络与诗歌的关系、考察网络在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至少要把网络的功能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作为传播方式的网络和作为写作方式的网络。

  如果单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诗歌的传播、发展只有好处,甚至可以带来诗歌传播方式的一次巨大的革命。就诗歌的出版、发行而言,传统的平面媒体(

  纸质媒体 )的印刷量、发行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可能导致作品的受众面会受到限制,根据有些诗集的印数显示,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集的发行量(

  尤其是首发量 )都不是很多。有些在新诗发展早期甚至在2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经典诗集、经典诗选也因为出版时间较长而难以找到,失去了它们本应继续发挥的文化传承价值。在网络时代,这样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就得到解决,人们可以把已经发表的优秀作品以电子文本的方式重新放到网络上;可以通过照相或扫描等方式,将过去的报刊、诗集、诗选等按照和原样近乎一模一样的方式进行复制,并把它们上传到网络上,使它们重新进入传播历程。这样一来,诗歌的传播范围、影响范围肯定会扩大很多,一些近乎消失而又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就可以重新“复活”,甚至真正实现跨民族、跨地域、跨时代的传播。

  在当下对网络文学、网络诗歌的研究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主要是网络的传播功能。但是,网络所具有的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已经使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传播媒介地位。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网络这种工具,而是一个“网络时代”。在网络世界,网民已经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参与信息提供、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评价等各种活动。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在有些人群中甚至已经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近些年,“物联网”的发展更是将网络的影响推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也改变了许多诗人的写作方式,这是网络对诗歌发展产生的最本质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这种写作方式称为“网络写作”,就可以发现,网络不只是一种发表、传播诗歌作品的媒介,它有时甚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到诗人的创作之中。在前网络时代,诗人创作诗歌之后,主要是在报刊上发表,或者在出版社出版。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能够发表或者出版作品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人要想最终成为诗人,是要经历许多艰难的。因此,在那个时代,写诗的人必须遵循一些大家认可的诗的文体规律,抒写多数人能够感受的情感体验,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抒情方式,甚至要揣摩报刊编辑的好恶。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创作方式确实推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我们现在读到的经典作品大多是以这样的方式创作出来并走向读者的。当然,在那种追求精品的时代,有些诗人可能被遮蔽了,有些作品也可能永远不知道去向。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说这些限制已经完全没有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打破了。

  从1999年“界限”诗歌网站和网刊的出现开始,不同类型的诗歌网站逐渐遍布各地,跨越了地域和文化,成为诗歌写作和发表的重要园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写诗的网民都或多或少地在诗歌网站、论坛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或者作品。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进一步催生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网络诗歌的关注。在当时,以《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等为代表诗歌在网络发表之后,迅速流行。这些作品自然、平易,具有明显的音乐性,适宜朗诵和传播。它们所抒写的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打动了几乎所有读到听到它们的读者,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许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节目等也予以刊播,甚至配上了画面,形成多媒体相互配合的局面。“地震诗歌”是网络诗歌受到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事件,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创造和传播诗歌文化的重要平台。

  二、网络诗歌写作的主要特点

  周宪认为,在网络和信息时代,和官方传媒同时存在的还有“草根传媒”。“草根传媒又被学界称为‘私传媒’或‘自传媒’,即自愿在视频或论坛网站上提供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它们不同于官方传媒,带有显而易见的民间性。从生产角度说,这些传媒主要分散在民间的不同地域或空间里,以网络或手机为主要的联系通道。草根传媒是网络和民间文化。”①

  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诗歌的写作与传播也带有明显的“草根”特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间性。通过与传统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多侧面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诗歌的写作主要具有下面这样一些特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