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抵达和记录,是身为记者的幸运
今年10月27日凌晨4时许,一架从加尔各答起飞的印度靛蓝航空航班,搭载176名乘客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这是5年来首趟由印度直飞中国内地的航班。不久前,印度国内刚迎来盛大的排灯节。直航恢复的消息与节日的喜庆气氛交织,引发广泛关注。人们互致问候,点缀着鲜花与彩灯的图片流转于一个个社交平台,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时光倒带回2017年9月25日凌晨1点。在经历了6个多小时不间断的飞行后,我乘坐的国航CA889航班抵达印度孟买国际机场。尽管是一次夜航,我却几乎毫无睡意,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只身远离家人与同事的歉疚与不舍,也有对即将开始的驻外生涯的兴奋与不安。将视线拉长,全球化已步入下半程。经贸往来让世界各地的联结更为紧密,技术进步让人际交流愈发便捷,然而制度、观念与文化的高墙,依然无形而坚硬的矗立。作为一名在国内工作过十余年的新闻记者,难免心绪纷杂。夜航南飞,我一直在想:对于即将踏足的印度,我该如何下笔“描摹”?茫然之际,领导送别时的叮嘱回响耳畔:“印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你要用报道努力为大家画个像。”
自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我在印度工作生活了3年多。时间愈久,便愈感到所谓“不可思议的印度”这一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不足。无论从地域、语言、文化、民族还是宗教来看,印度都堪称一座“万花筒”。身临其境,常常令人感到眩晕。在印后半段,我开始梳理、整合那些零散的片段记录。印度外卖与无现金消费、民众的“买房难”与“考公热”、印式“国企改革”与农产品滞销、宝莱坞在满屏歌舞之外的现实侧影……这些线索看似平常,一旦落笔成文,方知其中不易。我不断提醒自己:书写印度,要多做描摹,慎下断语。在日常报道中,我努力呈现印度多元、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无法成稿的见闻,便见缝插针写成手札。回国两年后,我将这些文字整理成册,出版了《断裂与新生——一位中国记者笔下的印度日常》。这本书是意外完成的一份驻外答卷,也是一幅带有鲜明个人印记、试图勾勒印度轮廓的“画像”。我在自序中写道:本书无意也无力提供关于“何为印度”的标准答案。“我所希望的,是带领那些对印度感兴趣的普通国人读者,试着穿越流行的标签,触摸印度社会的肌理,倾听街头嘈杂的声音,看见那些斑斓的色彩,以及感知到不同的气味。”
能将驻外见闻结集成书,本已属意料之外。更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入选了《亚洲周刊》2023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好书(非小说类)”。于我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惊喜与鼓舞。此外,我还陆续收到一些特别的反馈。一位国内资深外交官发来祝贺,称此书的出版是中印人文交流中的“补白之作”。也有印度朋友读后告诉我“写得很客观”。我的好友、年轻汉学家唐汉明,还特意发来长篇书评。这些来自师友的肯定与鼓励,令我动容。但我也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国度,3年时间不过匆匆一瞥。加之日常工作繁重,一些原计划实地探访的地方最终未能成行,成为我驻印期间最大的遗憾。然而,回顾近十年来,从中国记者乃至国人视角出发、基于一手资料的印度主题写作确实不算多。我庆幸自己最终克服困难,略尽绵薄之力。
又一个记者节来临。回望来路,我更加明白:无论何时,都不应辜负每一次出发。因为能够抵达、在场和记录,始终是一名记者的幸运,也是这份职业所能赋予的最大光荣。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