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批评的个性——从周明全《第七代批评家》说起
在当代文学的场域中,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群体长期以来承受着来自研究界内外的诸多审视与批评。这种批评的声音常常指向其理论的空转、与创作实践的脱节,或是话语的僵化与活力的缺失。然而,在这种众声喧哗的评判之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众多批评家始终在默默进行着多方面扎实而深入的耕耘,他们以持续的努力推动着批评实践的边界不断拓展,丰富着其内在的肌理。近期,阅读批评家周明全积聚数年心力完成的访谈录《第七代批评家》,这种认识变得尤为深切和具体。这部著作聚焦近年来持续活跃在批评现场的20余位批评家,以对话的形式,不仅为我们勾勒出生动而富有张力的批评家群像,也以点带面地回顾总结、审视省思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实绩,视野触及当代中国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学术史、批评史等领域。
“第七代批评家”包括哪些批评家群体?周明全在书籍后记中解释,这主要是指“70后”“80后”批评家,他们大多受惠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南方文坛》《名作欣赏》等刊物的批评家专栏,以及“70后”批评家文丛、“80后”批评家文丛的出版等。在起步阶段,他们如饥似渴地向传统学习,向西学汲取营养。特别是在向外学习方面,他们的视野比较宽广。除了克尔凯郭尔、萨特、韦勒克、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德曼、拉康、萨义德、詹明信、伊格尔顿等名家,许多新的西方理论家与批评家也被他们关注到。由此,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批评思维更加活跃,批评立场更为鲜明,对时代的介入更具主动性。面对新南方、新东北、新乡土、新西部、新时代山乡巨变等热点话题,第七代批评家中的大多数都积极参与了相关讨论。周明全的访谈以大量细节,直面批评家及其批评文字,全面呈现了第七代批评家从一开始便培育并具备的理论建构能力及兼容并包的批评视野。
《第七代批评家》在直率坦诚的提问与娓娓道来的回应中,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风貌。在提问中,周明全多次提到了《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对青年批评家的影响。正是依托于这类制度化的“推手”,他们的文学批评能力得以在实践与交流中不断磨砺和成长。观察他们的批评实践,可以发现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现实议题的高度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并回应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趋势。其中一部分批评家甚至不满足于跟随议题,而是凭借其理论素养与问题意识,主动提出和设置新的学术议题,引导讨论的方向。其二,他们普遍注重以开放的姿态展开学术对话与争鸣,并在持续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批评话语与判断标准。尤为重要的是,在面对复杂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难题时,他们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见解往往大相径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与多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基于共同关切之上的认知差异与思想碰撞,恰恰构成了文学批评生态得以保持活力、健康发展的宝贵前提。
作为问答体的《第七代批评家》,凸显着周明全明确清晰、精准尖锐的问题意识,进而深度勾连、呈现中国当代批评进程中的很多重要话题。经大致归类,《第七代批评家》中涉及批评与学术问题上百种,不少问题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批评家的出道方式,文学批评如何兼顾专、精、博、深,文学批评原则的常与变,文学批评的西方化与化西方、古典化与化古典,学术体系上的宏观架构与批评实践中的微观操练,文学批评介入社会能力不足,中西传统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使命等。正是从这些具体而微又意义深远的问题出发,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得以展开层层递进、鞭辟入里的探讨,从而延伸出一个极其广阔、充满思辨张力的话语空间。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