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榕树下的老乖》后记:贴着人物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简 默  2025年11月14日13:43

黔南荔波是一座隐匿于尘世的小县城,宛如一颗被群山与河流层层包裹的果仁。

荔波足够小,小到只需抓一把瓜子信步街头,待瓜子嗑完,县城的景致便尽收眼底。然而,再小的果仁也有繁复的纹路、精巧的结构、饱满的汁水、柔软的果肉,于方寸之间也能够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我的外公外婆以及姨舅们的家,皆安于荔波这片土地上。

犹记初遇荔波时,那坑坑洼洼、油亮可鉴的青石板路,那遮天蔽日的大榕树,那鲜美可口的宽米粉,那在通往民族中学的路上静静绽放的荷花,还有那横跨樟江、连接着外面世界的大桥,都一一印刻在我心中。

隔着向阳路,斜对着那棵大榕树的,是一栋别具韵味的单层民居。

这是一栋四进三间的单层民居,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墙砖齐腰,配有木门、木窗。院子两边是用青砖砌筑的马头封火山墙。

这栋民居多数时候门户敞开,人们往来不断,但偶尔也会闭门谢客。齐着木窗处,悬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邓恩铭故居。

一个寂静的夏日午后,我头顶着炙热的阳光,来到向阳路边的书摊上看小人儿书。我看得入了迷,直到守摊的老奶奶要关门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书摊。

在回外婆家的路上,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泼上了一层油彩,青石板路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渐渐沉入黑夜,人们静静等待着第二天的太阳重新升起。

每天从邓恩铭故居门口来来去去,去时故居在左,回来时故居在右。我走着他走过的路,仰望那棵曾给他荫庇与欢乐,也见证我从童年步入少年的大榕树。那垂挂如帘的榕树枝叶,仿佛轻轻拂过我的心灵,让我受到深深的陶冶。

走过邓恩铭故居时,我邂逅了一位少年。他肩背行囊,两道浓眉下,一双坚毅的眸子炯炯有神,气宇轩昂。只见他抬脚迈过门槛,迎面朝我走来,冲着路边的我微微一笑,便向着远方走去……

多年后,我找到一张邓恩铭与他的同学们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的合影,站在前排的他,正是这般表情和模样。

正是从看到照片上邓恩铭样子的那一刻起,我便萌生了书写邓恩铭的强烈冲动。

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当代文学画廊中几乎难觅关于邓恩铭的文学作品,这成为一处空白。我随父母从黔南调动工作至父亲的故乡鲁南后,内心对荔波、对亲人、对大榕树和向阳路眷恋不已。这份眷恋促使我多次重返荔波,并开展采风创作活动。2016年,我创作的散文《重温一条河流》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邓恩铭壮烈牺牲八十五年后,文学界首次全面关注并讴歌他的英雄事迹。

邓恩铭的一生仅有短暂的三十年,前十六年在荔波度过,后十四年在山东生活。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者,往往把目光聚焦于邓恩铭在山东期间所展现出的卓越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却极少关注他童年和少年时期性格的养成,文学作品对他这一时期的反映更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在邓恩铭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历程中,山东是他上演波澜壮阔革命篇章的“舞台”,而贵州则是他经历细水长流般成长与磨砺的地方。正是在荔波生活的那段时光里,良好的家庭教育、严谨的私塾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以及灿烂独特的水族历史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塑造了邓恩铭吃苦耐劳、扶危济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性格与精神。也正是这种性格和精神,铸就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光辉业绩。

为此,2022年12月,我专程赶赴荔波,再次实地重温邓恩铭的成长足迹。我深入邓恩铭出生、生活、求学和离开荔波远赴山东的各个地点,包括水浦村、邓恩铭故居、大榕树、永济泉、樟江、荔泉书院、黎明关等。在探访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邓恩铭的生平事迹。我还与邓恩铭的亲属、他在荔波读书时老师的后人,以及当地文史学者、水书先生进行了深入交谈。同时,我广泛走访水族村寨,努力了解水族的历史文化,掌握其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最大限度地丰富创作素材。在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我积极调动父辈和我这两代人在荔波生活的人生体验和记忆,尽可能地还原和重现邓恩铭生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我阅读了大量党史、文史、民族风俗和非遗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资料,并反复构思酝酿。

我试图从邓恩铭在山东那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撷取一滴海水,沿着时光回溯,来到他那江声浩荡的故乡,走进他群山环抱的成长摇篮。

创作的念头在心中萌生,我思索着以何种方式来展现邓恩铭的人生历程。最终,我决定创作一部长篇青少年成长小说,聚焦他在故乡荔波从出生到成长的十六年。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了这部名为《榕树下的老乖》的作品。

我们应该明白,世上没有天生的革命者。一位职业革命家的成长,恰似一块钢铁的炼成,需历经家庭、学校和社会这熊熊熔炉的冶炼与锤打,这便是他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精神源头。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将邓恩铭还原成一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可亲可敬的普通人。我努力贴近人物本身去书写,深入刻画他的性格,细腻描绘他的喜怒哀乐,生动展现他的抗争与不屈,清晰呈现他的成长轨迹,深度挖掘他的精神内涵。

我终于写出了我一直想要写的人。就像我在书中所写:“世间有了职业革命家邓恩铭,而老乖则永远留在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里,在故乡的风中被人们传颂。”

我要感谢荔波,它赐予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我要感谢自外公外婆开始一代又一代接续至今的亲情纽带;我还要感谢在天堂默默注视着我的父母,正因有他们,我才有机会一次又一次走进荔波,走近邓恩铭。

我更愿意将这部书看作从我掌心飞出的一只萤火虫,绽放着执着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