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破10亿 “中国故事”何以全球“圈粉”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踏着风火轮闯入北美院线的银幕,当《南京照相馆》的黑白光影在欧洲引发深思,一组数据写下了中国电影出海的新注脚:截至2025年10月20日,中国电影海外票房达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票房收入,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13部影片票房超百万美元。10亿元海外票房收入的背后,不仅是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也是文化内核、技术革新与传播智慧共同编织的时代图景。
文化表达的“破圈”,始于传统与时代的有效平衡。中国电影曾一度缺乏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路径,如今却以东方美学为骨、以人类共情为脉,找到了全球共鸣的密码。《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经典IP的现代重构,用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跨越文化边界。该片在北美预售票房和排片量创下该地区近20年华语影片新纪录,最终收获6900万美元海外票房,不仅登顶近年国产电影海外票房榜,更以159亿元总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斩获“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题材的多元突破,更显创作深度。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的小人物故事折射历史真相,先后在11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海外票房超500万美元。影片既彰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又以对战争创伤的深刻反思引发国际共鸣,不仅斩获长春电影节三项大奖,更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则以2000余个特效镜头,将商周神话中的饕餮、雷震子等意象转化为视听奇观,在1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映,海外票房达800万美元,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东方玄幻美学的盛宴。从神话传奇到历史记忆,中国电影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符号陈列,而是通过具象故事与共通情感,让世界读懂中国。
技术革新的“赋能”,构筑起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坚实底座。今日中国电影的海外底气,藏在每一个精密的技术像素里。在全球虚拟拍摄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中,中国申请占比达52%,前十企业中中国占据六席,单家企业最高拥有80件专利,这一切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硬核支撑。《哪吒之魔童闹海》集结全国100多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制作人员,通过AI动捕技术与宣纸晕染模拟技术的融合,让传统水墨意境获得数字化表达。杭州某团队研发的虚拟制片系统,通过场景数字孪生技术在LED幕墙呈现虚拟空间,不仅让拍摄成本降低30%,更邀请好莱坞从业者实地体验,实现技术标准的国际输出。
传播策略的“升级”,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中国电影告别被动输出,转而构建精准化、本土化传播体系。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唐探1900》均实现国内与北美、东南亚的准同步上映,用节奏优势抢占市场先机。针对不同市场的定制化策略更显用心:《唐探1900》通过本地化海报与线下路演触达海外年轻群体;《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借助社交媒体发布幕后花絮引爆话题;《731》与海外华人社群合作开展“真相接力”活动,在北美130余家影院同步上映引发强烈反响。与此同时,1月至9月我国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31个电影节展,《窗外是蓝星》等作品以十余种语言版本全球展映,“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更将观影热情转化为旅游动能,让电影成为文化交流的活载体。
从《英雄》开启的武侠输出,到如今多元题材的全球共振,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已然升级。10亿元海外票房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工业实力的进阶,更是传播智慧的沉淀。当“哪吒”的呐喊、“封神”的传奇、“照相馆”的记忆在全球影坛回响,这股“中国风”已然超越文化展示层面,成为人类共同情感与价值的生动表达。
(作者系河北日报社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