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征订季,期刊编辑们都拼了
来源:文艺报 | 马 忠  2025年11月12日09:13

最近,《作品》杂志的一段视频《追读者的人》在朋友圈中火了。在视频中,为了推销杂志,杂志主编和编辑全力追赶读者,用“骨折价”和“送赠品”的方式努力争取新读者。这是《作品》杂志社在征订季拍摄的系列创意短视频之一。这番看起来有些辛苦却又充满诚意的举动,触动了许多关心文学的人的心。实际上,为征订季忙起来的编辑部,不止这一家。《民族文学》汉文版的编辑们用AI制作了征订歌曲,并配上集体舞蹈的动作。《诗刊》《十月》《天涯》等一大批杂志的编辑们连续上线直播,讲述杂志的新一年规划,并就刊物风格、选稿标准等问题与读者进行互动。可以说,为了征订季,期刊编辑们都拼了。顺应媒介之变,他们主动拥抱新媒体,让刊物的风格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当然是一种可喜的变化。酒香还怕巷子深,只有主动走向读者,才能让文学的馨香穿透信息的洪流,抵达真正需要它的心灵。不过,正如《追读者的人》所呈现的,读者并不是那么好争取到的。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文学期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征订季,一个核心的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如何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与信任?文学期刊如何实现与读者的“双向奔赴”?这不仅仅是传播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创作等层面的课题。

这首先让人想到文学的公共性问题。读者为何去阅读一篇作品?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它与“我”有关。如果文学期刊上推出的作品只是聚焦小众化的个人情绪表达,缺乏对当下社会现实、大众情绪的精准捕捉与回应,沉溺于脱离现实的空泛叙事,那么,读者变少就是自然的事。当读者在生活中面临房价压力、职场焦虑、身份困惑等现实问题时,翻开文学期刊,看到的却是远离烟火气的文字游戏或重复的审美表达,自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要破解这场困局,文学需要进一步强化与现实、与读者的连接。作家需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图景。文学期刊在保持作品风貌多样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主动推出更多关注现实议题的作品,彰显文学对现实的概括和介入能力。当然,其中的困境在于,期刊只能刊发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而且,其中的优秀作家作品,会有很多期刊在抢,不一定能抢到。但是,文学期刊并非只能静静等稿,而是可以主动作为。比如,一些期刊主动策划选题,约请作家评论家围绕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同时,积极关注新大众文艺,持续地指导素人作者对稿件进行打磨,推出了一批接地气的作品。

其次,时代语境的变迁也深刻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成为重要趋势。人们更愿意用几分钟刷完一条短视频、一篇公众号推文,而非花费数小时沉浸在一篇长篇小说中。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使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逐渐被挤出大众的日常生活。具体说来,文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游戏等娱乐形式,以更直观、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相比之下,文学期刊上的作品难以与之争夺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即使是要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能更偏向于在网络空间进行电子阅读。尽管我们总说阅读的人变少了,但各种电子平台上的经典作品与热点作品,其总阅读量依然非常可观。这就需要文学期刊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订购环节,能不能减少操作步骤,让读者能更便捷地买到刊物?在形式上,可提供电子版刊物。读者试读电子期刊后,若感兴趣即可付费并立即阅读。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主动拥抱新媒体,利用短视频平台解读经典作品、采访作家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直播带货、社群互动等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文学以更鲜活、更接地气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同时,还积极探索“期刊+文创”“期刊+线下活动”等多元化的运营模式,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与盈利能力。当然,依然有很多文学期刊对新媒体的适应能力不足,仍然只是依赖传统的订购模式,缺乏短视频、直播、社群运营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难以触达习惯了网络空间和网络路径的新一代读者。

而对于读者而言,也需要给予文学期刊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在娱乐化信息泛滥的当下,文学所承载的审美价值、思想深度与精神力量,是其他文化产品无法替代的。静下心来阅读一篇优质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获得审美享受,更能在文字中找到精神寄托,实现自我疗愈与成长。当然,读者也有权对文学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用阅读选择倒逼期刊改革创新,推动文学期刊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坚守文学的初心与使命。

文学从来不是孤立于时代的存在,文学期刊应该成为文学生活的重要场域。文学的生命力在与读者的共振中彰显出来,而期刊的价值,正在于搭建起文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唯有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才能让文学期刊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广东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