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古韵 融新声
来源:文艺报 | 罗 松  2025年11月10日08:20

11月4日,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古韵稀声”稀有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舞台褪去繁复布景与炫目灯光,让观众全程聚焦于稀有剧种的独特声腔与纯粹表演。喜乐欢快的邵武三角戏、粗犷豪放的罗卷戏、清悠雅致的阿宫腔、婉转深情的朝鲜族唱剧、古雅清越的新昌调腔,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文化遗珠,以最本真的姿态绽放魅力。它们恰似浓油赤酱的盛宴过后,慢啜的一盏清茶,既散发着本真的醇香,又带着岁月沉淀的绵长余韵。观众在古朴与清新交织、古老却鲜活的观感中,逐渐领悟到稀有剧种保护与传承的深远意义。

从“生存保障”到“生态培育”

稀有剧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戏曲艺术的基因密码与地域文化的鲜活记忆,却一度面临“人走艺绝”的生存困境。为解决如此难题,中国剧协以系统性思维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剧协模式”,构建起“调研-帮扶-创作-展演”的完整保护链条,为全国稀有剧种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让稀有剧种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该模式以“项目化扶持+成果化展演”形成闭环机制。从前期对稀有剧种的专家论证、实地调研,到联动各地剧协实施老艺人传艺、专家驻点指导、推动剧目复排、开展人才培育,再到最终以“古韵稀声”展演呈现成果,从而让保护工作有目标、有路径、有反馈。同时,中国剧协还注重特色挖掘与人才培育的协同推进。一方面深入挖掘各个剧种独特的艺术特色,精准提炼出各剧种的鲜明身份标识;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展演平台,让年轻演员在舞台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逐步成长为稀有剧种传承的中流砥柱。此外,该模式还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全国传播的有机结合。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高规格专业舞台为稀有剧种提供了高水平的展示窗口,助力稀有剧种走出地域局限,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从“生存保障”到“品质提升”,从“地域传播”到“全国辐射”,从“单一传承”到“生态培育”,该模式的可复制性,也为更多濒危剧种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信心与路径。

守“文化包浆”,融时代新韵

稀有剧种的“文化包浆”,是千百年岁月沉淀的艺术质感——它可能是邵武三角戏“土官话”的语言风格、罗卷戏的唢呐主奏、阿宫腔的“翻高遏低”、朝鲜族唱剧的“盘索里”说唱、新昌调腔的“曲牌干唱”等基因,而保护这层“包浆”,就是守护剧种的独特性;适度创新,则是让“包浆”在当代焕发光泽。此次展演的5个剧目,以“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实践,诠释了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的精髓。

坚守剧种独有的核心特质。邵武三角戏《姑嫂观灯》保留“土官话”道白、“旦角倒退出场”程式和“湖广调”,以姑嫂弟的日常对话还原民间节庆的欢乐氛围,将平民化、生活化的剧种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百姓生活的本真之美。河南罗卷戏《范仲淹拒酒》以唢呐主奏定调,通过“紧吹慢唱”“急转调”的节奏变化,强化戏剧冲突、烘托情绪氛围,尽显剧种原生态乡土韵味和粗粝质感。阿宫腔《白蛇传·断桥》以“翻高遏低”的“噫”“耶”拖腔技巧,将白素贞的爱恨嗔痴刻画得细腻动人,彰显两千余年宫廷雅乐的清悠秀婉。朝鲜族唱剧《春香传·狱中相逢》坚守“盘索里”说唱基因,以“羽调”“界面调”的哀婉唱腔,传递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新昌调腔《白兔记·出猎》则以“曲牌干唱”“人声帮和”的形式,还原南戏“一唱众和”的原始形态,让观众窥见宋元戏曲的遗风。这些坚守,让每个剧种的“文化身份证”清晰可辨。

贴合剧种风格的创新表达。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剧种特质基础上的有机生长。《范仲淹拒酒》作为新编廉政题材小戏,贴合罗卷戏热闹喜兴的特质,设计张果老、太监插科打诨,用“野菜糕”具象化廉政主题,以三不欺构建范仲淹完整价值观,人物扎实、有根基,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表述,使严肃厚重的题材有了民间化的表达;朝鲜族唱剧融入西洋配器、现代舞台灯光与话剧表演元素,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春香坚贞不屈的形象更具当代感染力;新昌调腔则加强演员身段技巧的处理,让“咬脐郎寻母”的情感更易引发当代观众共情。这些创新,让古老剧种的表达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与认知。

让“古韵稀声”成为时代“大音”

“古韵稀声”的展演主题,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德经》中“大音希声”的哲思。“稀”与“希”二字虽有别,意蕴却息息相通——大美之音、深邃之韵往往藏于留白的意境与简约的气象之中。这启示我们,对待这些古老的文化瑰宝,唯有摒弃浮华浮躁的心态,以敬畏之心聆听,以传承之力守护,方能真正领悟其中沉淀的文化记忆与独有的美学特质。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稀声”,不应是即将消逝的“绝响”,而应是等待被更多人聆听的“大音”;它们承载的“古韵”,不应是尘封的历史,而应是可与当代对话的文化基因。

“古韵稀声”展演的意义,远超一场艺术演出的范畴。它是一次文化唤醒,让更多人看到稀有剧种中承载的地域底蕴、民族特质与历史文脉;它也是一次价值重申,在追求“新奇特”的当下,传统艺术的本真质感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更是一次未来宣言,唯有守住“文化包浆”的本真,又能与时代精神共振,稀有剧种方能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作者系《中国戏剧》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