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我就是我所能成为的样子”

阿梅丽·诺冬(Amélie Nothomb),是一位用法语写作的比利时小说家,1966年7月9日出生于埃特尔贝克,这座双语小镇(法语和荷兰语均为官方语言,但说法语的居民人数更多)在布鲁塞尔东南4公里处,是首都大区最富裕的市镇之一。
阿梅丽·诺冬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92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杀手保健》以来,每年出版一本书。她的小说跻身畅销文学之列,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行,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她的小说《艾蜜莉的日本头家》于1999年获得了法国文坛的最高殊荣——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这本小说描写了一个比利时女孩在日本大企业的工作经历,诺冬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阶级观念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刻画得活灵活现:躁狂的上司,怪诞的同事,发抖的下属……这本书一经上市,不满两个月便狂销近二十万册,被译成25种外文版本。此书荣获《快讯》周刊主办、由读者通过网络投票选出的2000年首届“网络书奖”的桂冠。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因此授予她“男爵夫人”的贵族头衔。2015年,她当选为比利时皇家法语语言文学学院院士。
年少的阿梅丽·诺冬经常与外交官父亲帕特里克·诺冬一起旅行。在诺冬出生后不久,她父亲担任比利时驻日本大阪总领事,之后被派往北京、纽约和东南亚,最后担任比利时驻日本大使。她大约在17岁回到比利时,经历了一段探索和适应西方现实的时期,获得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罗曼语文献学学士学位,最终通过考试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业后,她前往日本,在一家日本公司完成了口译实习,这为她创作两部小说《艾蜜莉的日本头家》和《无关夏娃与亚当》提供了素材。2014年,《无关夏娃与亚当》被改变成了电影。作品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探讨跨国恋情背后的身份认同困境与沟通挑战,同时对日本社会文化进行了观察与反思,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勾勒出跨国恋令人啼笑皆非的心路历程。
2025年,如同三十多年来每个夏天一样,阿梅丽·诺冬带着新小说《如此甚好》(Tant mieux)再一次闪亮登场。《如此甚好》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个人渊源而著称,继《第一滴血》和《心灵向导》讲述父亲的生平之后,这位比利时作家这次将故事献给了另一位家庭人物:她的母亲,而她的母亲此前从未出现在她的小说中。这是一部介于虚构与回忆录之间的小说。
诺冬在小说中记录了四岁女孩艾德里安娜的一段经历,她被安置在根特的外祖母家度过一个夏天。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艾德里安娜除了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断重复着咒语“如此甚好”之外,别无选择。“这句‘如此甚好’很快就成为了对抗童年暴力的精神武器。所有伤痛或恐惧的事物都被这句咒语所吸收,它成为了抵抗、生存的工具,但矛盾的是,也成为了希望的工具。随着故事的推进,线索逐渐积累。艾德里安娜艰难的童年,她与慈爱却不稳定的母亲之间矛盾的关系,以及她沉默寡言的青春期,最终在小说的结尾显露出来:‘如此甚好’并非纯粹的虚构。”
阿梅丽·诺冬透露,她的母亲在2024年2月11日去世了。小说的最后几页以第一人称叙述,如同一封感人的告别信,赋予了故事新的维度,使悲伤更加痛彻心扉,沉默更为沉重,致敬更加情真意切。诺冬再一次游走在虚构与自传体小说之间的边界,用一段私密的文字讲述了世世代代的家族传承、悲悲戚戚的童年往事,富有诗意又精准犀利。
阿梅丽·诺冬的许多作品都在法语文坛获得了成功,究竟是什么让她在文坛熠熠生辉呢?
首先,要归功于她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写作习惯。1992年,随着小说《杀手保健》的出版,她正式开启了小说家生涯。此后,她每年定期与阿尔宾·米歇尔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书,并长期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两座城市生活,她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从未脱离鲜活的生活源泉,尘世的熙攘给予了她创作的灵感。她用“孕育小说”来比喻自己的写作经历,自称是一位“写作狂”,每天至少花4个小时写作。她曾说:“我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阅读量很大时,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你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你或许会更加尊重他人,你的感知节奏会放慢,你会问自己更多的问题。但如果你认为这会有助于写作,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阅读量大反而会让人感到畏惧:既然有司汤达这样的作家,我为什么要去写作呢?如果我开始写作,那是因为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我别无选择。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谜,而且至今仍然如此。”由此看来,文学阅读和写作已经成为诺冬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诺冬的写作具有“多面性”。她的小说取材广泛,包括“神话、哲学和古典文学”。诺冬的文笔精湛,信息丰富多元,节奏流畅宜人。她赢得了身边人的敬佩,不仅源于她的职业操守、独特个性、机智和才华,也来自她非凡的善良。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后,她于同年将一部作品的版税全部捐赠给世界卫生组织。
再次,诺冬的成功秘诀还在于她作品的原创性和连贯性。诺冬当选为比利时皇家法语语言文学学院院士后,学院常任秘书雅克·德·德克尔解释说,她“以绝对多数票当选”,理由是“她的作品具有重要性、原创性和连贯性,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四十余年来,诺冬的创作蕴含多重脉络:既有难以区分虚构与现实的自传体线索,也有辛辣讽刺、绵里藏针的基调,还有充满幻想色彩的叙事线。
她的国际影响力固然与人生经历有关,比如她“文化游牧式”的生活经历,但她凭借一个像小精灵或海狸鼠一样鲜明可辨的角色形象,完美解决了面对媒体的挑战。她作为真正艺术家的核心特质是亲身经历,亲笔书写,不落俗套。她经常身着深色服装,戴着大帽子,向公众和读者发表演讲,作出回应,不论被艳羡还是被嫉妒,她都泰然处之:“我就是我所能成为的样子。我无法控制自己,更无法控制别人怎么看我。”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