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的青少年阅读评价标准应该是怎样
来源:中华读书报 | 任翔  2025年11月07日09:26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与理解开始的。分析孩子阅读失败或持续不下去的原因,读物太难,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读物太简单,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体会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失去阅读兴趣。

分级阅读在欧美有几十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各种分级阅读体系。分级阅读主要是指读者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能力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读物。目前,英美等国使用非常广泛的阅读分级系统包括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 (Guided Reading Levels),也称Fountas and Pinnell分级阅读体系,和蓝思阅读测评体系(www.Lexile.com)两种,对读物分级的科学依据为读物的词汇难度、句子长度等。

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通过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新词汇来表意。现在,英语单词的词汇量已经超过75万个。在英美,普通读者是无法读懂专业论文的。所以,词汇量的掌握、词汇难易程度的把握,可以非常清晰地区别读物的难易程度,和读者的阅读能力。

但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字是词的基本结构。汉语的每一个象形字都有其独立意义的表达,灵活组词后,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语义的散发。所以,掌握了两三千个汉字,就能够进行流利的阅读了,没有类似于英语的词汇量、词汇难易程度把握这个概念,其语义的生成和发散意义,也无法用词汇量来进行精密统计。

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青少年阅读能力评价标准,从新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各种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带领自己的团队数年苦心耕耘,所承担的国家语委“十四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全民阅读标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WT145-46)终于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即突破西方阅读能力评价标准中的词汇难度、句子长度、词频等窠臼,在中国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阅读素养模型评测标准。

该成果首刊于本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民阅读的重中之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青少年阅读素养,我们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阅读素养模型(以下简称“模型”),研制出一套希望能承接国家战略、引导青少年阅读教育实践的《中国青少年阅读素养评价框架》(以下简称“框架”)。

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价值

模型并非简单的知识、能力、价值三要素叠加,而是对阅读教育的系统性构建。其核心理念旨在引导青少年阅读从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升华为一项奠基终身发展的阅读素养。

首先,来看模型的内在逻辑。传统的阅读教育往往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视为并列的要素,而模型的核心突破在于揭示了三者之间是一个内在关联、动态循环、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

阅读知识是基石,旨在解决“用什么读”的问题,为阅读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与工具;阅读能力是内核,旨在解决“会不会读”的问题,是阅读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外化;阅读价值是灵魂,旨在解决“爱不爱读”和“为何而读”的深层问题,为阅读行为提供持久动力与价值导向。知识、能力、价值三者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构成“以知导行、以行促信、以信励知”的循环系统。扎实的阅读知识是青少年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础,动态发展的阅读能力会不断强化青少年的价值认同,而稳固的阅读价值观则会激发其持续地深化知识储备,追求更高的能力水平,形成坚定的阅读信念。

其次,来看模型的创新特质。与传统的阅读教育相比较,模型展现出三大创新特质:其一,整体性。打破了过去将阅读素养简单分解为独立要素的思维方式,将“价值”维度提升至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像植物的根、茎、叶,虽然功能各异,但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其二,动态性。模型不是静止的框架,而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描述了阅读素养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线图。其三,生长性。模型具有自我更新、自我优化的内在机制。青少年的阅读素养能够实现自主生长,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和信念。

再次,来看模型的教育意蕴。模型的创建,是对阅读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升华,推动阅读教育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转变。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而是成为滋养精神、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获得思想的深度、情感的厚度、价值的高度,最终成为完整的人;二是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在“知识—能力—价值”三维框架下,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路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三是从“阶段化”向“终身化”的转变。模型建立起支撑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素养基础,真正实现从教会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会成长。模型不仅是一套理论构想,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表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素养,是使知识扎根于能力的土壤,在价值的阳光下开花结果,最终凝结为个体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模型的核心理念,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素养观。它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阅读者,是那些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将能力升华为内在价值与精神力量的人。

三维阅读素养的理论根基

模型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生命力,源于对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融合。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

模型的核心逻辑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积淀的教育思想精华高度契合,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

其一,“知行合一”的哲学基石。明代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模型将“知识”(知)与“能力”(行)作为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两个核心维度。强调阅读不能止于“知”的层面,必须走向“行”的实践,通过“评鉴”“创造”等高阶能力将阅读所得外化和运用,从而实现从“读到”到“读懂”再到“会用”的升华。

其二,“学思结合”的修养路径。《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中庸》进一步将治学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这一悠久的教育传统,为模型提供了完整的能力发展路径与素养养成阶梯。

它启示我们,阅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从广泛涉猎(博学),到深入探究(审问、慎思),再到清晰判断(明辨),最终付诸实践(笃行)的连续过程。模型中对“理解—评鉴—创造”的能力层级设计,正是对这一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与体系化构建。

第二,现代教育理论的科学支撑。

模型在继承传统教育智慧的同时,也建立在坚实的现代教育科学基础之上。

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从外到内的简单传递或被动接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意义生成过程。

读者在阅读时,并非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生成个人化的理解与诠释。三维模型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能力”维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正是对建构主义核心思想的充分体现——阅读的本质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信息的单向传输。

其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将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这一经典框架为模型中阅读能力维度的精细化、层级化描述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学理依据。模型中的能力发展轨迹——从基础的理解,到高级的评鉴、创造——清晰地对应并拓展了这一认知层级,确保了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观测性。

其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调节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启示我们,成功的学习者能够计划、选择策略、监控进程并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模型中具体体现为策略性阅读知识以及贯穿能力、素养维度的监控、调节等要素。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的内容,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计划、监控和调节自己的阅读过程,在遇到理解障碍时能够灵活调用策略,成为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者和反思者。

其四,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倡导教育应该超越片面的智力训练与技能传授,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模型将“价值”维度提升到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系统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态度、习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养成,正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与具体化。它旨在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阅读机器,而是通过阅读获得心灵润泽、人格健全、个性发展的人。

所以,该阅读素养模型建构的理论根基,展现出鲜明的融合创新特征。它既不是对传统思想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西方理论的盲目照搬,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语境下进行的一次综合创新。在实践路径上,它提供了系统视角,引导教育工作者以整体的、关联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阅读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阅读能力如何测评

理论的价值在于观照现实。将模型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可引导阅读教育实践的框架,这也是模型自身价值的体现。

其一,评价框架的体系构建——从理论模型到指标系统。

框架的构建,是一个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指标的过程,它确保了模型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工具。

首先,指标系统的层级化展开。框架确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严密指标体系。这一设计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对模型的精细化分解:一级指标直接对应模型的三个核心维度,确立了评价的基本面向;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深化,如在一级指标阅读能力下,细化为二级指标“理解性阅读能力”“评鉴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三级指标是最可观测的行为描述,它为每一级素养水平提供了清晰的“画像”。例如,在“创新能力”某个层级,可描述为“基于多个文本来源,整合观点,提出具有新意的解决方案”等。

其次,“四阶十二级”的阶梯式发展体系,这是框架在体系创新上的关键。它打破了以生理年龄和学段为界的传统桎梏,构建了一个连续性强、进阶清晰的发展路线。“四阶”代表了素养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宏观把握学生所处发展区间的坐标。“十二级”则是在每个阶段内部设置的精细化台阶。它允许教育者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微观测评与精准定位,确保教学干预能够踩在点上。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需要更多关照的学生,都能在这一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当前位置和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无限细分、无限匹配”的个性化成长图谱。

再则,大中小学(含幼小衔接)一体化机制。框架通过统一的描述语言和进阶标准,有机贯通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确保了学生在每一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都能平稳顺畅,前一阶段的终点即是下一阶段的起点,有效避免了学段割裂造成的重复或断层,为全学段育人、全学科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路径。

其二,实施路径的创新——数智赋能与闭环管理。

科学的框架需要创新的路径来承载。框架的实施,深度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全新的阅读教育范式。

首先,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框架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慧测评系统作为技术引擎。该系统能够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测评、人机交互任务、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多维度数据。

它不仅能够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生成一份详细的阅读素养数字画像。这份画像可以直观展示,在知识维度——对语音、文字、词汇、语句、语篇的掌握程度,在能力维度——处于理解、鉴赏、评价、应用、创新的哪个具体层级,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怎样的阅读的兴趣、态度、反思、习惯、认同、信念的特点。

其次,“评估—诊断—提升”的教育闭环。智慧测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改进。框架推动形成了一个持续优化的教育闭环:评估——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全面客观地反映青少年阅读素养现状;诊断——基于数字画像和指标体系,精准定位学生的优势、短板及最近发展区;提升——依据诊断结果,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为学生智能推送个性化的阅读书目和专项训练资源,实现“靶向干预”。

再则,从评价工具到教学支架。框架的优长在于,它极易转化为一线教师看得懂、用得上、有效果的实践工具。比如,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导航图”,教师可以依据指标描述,设计出融合三维目标的综合性阅读任务;比如,为课堂观察提供了“参考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行为指标,观察并记录学生的真实表现;比如,为作业设计提供了“灵感库”,基于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设计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阅读作业。如此一来,框架便不再是悬置的考核标尺,而是融入日常的教学伙伴。

其三,多元协同的生态构建——共建书香社会。

青少年阅读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学校是主阵地,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学校是落实框架的核心场域,可指导学校构建阅读课程体系,将框架指标融入相关课程,确保阅读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开展精准教研,以框架为基准,开展基于数据的教学诊断与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创设阅读环境,建设开放式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举办读书节、阅读沙龙等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

其次,家庭为基础场,推行亲子阅读计划。框架可为家庭阅读提供科学指引。通过开发“家庭阅读指导指南”,将专业标准转化为家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日常行动,倡导每天共读半小时,将阅读融入家庭生活,培育良好家风,让阅读成为亲子情感的温暖纽带。

再则,社会是大课堂,建设阅读支持系统。框架可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比如,推动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按照框架体系对图书进行“素养等级”认证,为学生精准选书提供便利。比如,鼓励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开展与框架目标相匹配的阅读推广活动,将阅读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

总之,框架展现了模型如何从一个理论构想,一步步生长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实践生态系统。它通过系统化的指标、智能化的路径与协同化的生态,确保了阅读素养不再是模糊的理想,而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可感、可触、可及的成长图景。

构建中国的阅读评价标准

模型的建立与框架的应用,不仅是解决当下阅读教育存在的教育目标不够清晰、评价方式不够全面、育人功能不够充分等问题,更是期待其在青少年个体发展、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持久影响。

模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时代新人。在其指引下,青少年将实现三重关键的身份转变。

一是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探索者”。在模型营造的阅读生态中,阅读将不再是外部强加的任务。当“价值”维度被充分激发,“爱读书”的内驱力将促使学生为了满足好奇心、解决真实问题而主动走进阅读。他们将不再满足于接受标准答案,而是成为知识的狩猎者、观点的质疑者和意义的建构者,为终身学习奠定最宝贵的心理基础。

二是从“知识接收者”到“意义创造者”。模型强调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将彻底改变青少年与知识的关系。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够运用“明辨”与“融创”的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批判与再创造。他们能够撰写书评、创作作品、基于阅读进行艺术表达或提出科技创意,完成从消费信息到生产思想的飞跃,成为未来的创新源泉。

三是从“孤独阅读者”到“文化参与者”。通过“价值”维度中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的培育,阅读将成为青少年连接历史、关照现实、参与社会的桥梁。他们通过阅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深沉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他们通过阅读关注社会议题,培养公民意识与同理心。阅读,由此从一项私人化的智力活动,升华为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实践。

模型作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或也将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强大的牵引力,推动其向更加科学、更加人本的方向演进。

一是催生“素养本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框架的“四阶十二级”阶梯指标,为“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未来,有关教材编写可与素养层级对接,课堂教学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向设计丰富的阅读驱动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综合发展知识、能力与价值。评价也将从一场考试定高低转变为过程性、表现性、数据化的综合性评价。

二是加速“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框架为应用场景的智慧测评系统,只是教育数智化的开端。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可以预见,个性化学习路径引擎系统能为每个学生动态规划独一无二的阅读成长路线。虚拟阅读导师AI,能够与学生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引导其深度思考。情感计算的应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声调等,评估其阅读时的情感投入度,为价值维度的评价提供更丰富的依据。框架为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目标框架,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

三是重塑“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路径。框架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阅读生态的设计者、学生阅读的教练、数据诊断的分析师。这将倒逼教师培训体系的革新,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青少年阅读素养的普遍提升,其产生的涟漪效应将远超校园围墙,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核心动能。当青少年在框架引导下真正爱上阅读,全民阅读便拥有了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他们将成为家庭阅读的“种子”、社区阅读的“火种”,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崇读尚学的文明风尚,使书香中国从愿景加速变为现实。

二是为文化自信提供深层支撑。模型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融入。通过阅读,青少年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从心底里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敬畏与自信。这种内在的、深沉的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坚实的根基,是抵御文化侵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力量。

三是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奠定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一位国民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阅读素养,正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组件。通过框架培养出的善于阅读、乐于探索、勇于创造的青少年,正是未来学习型社会最理想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他们将持续推动社会知识更新与文明进步,为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与创新活力。

从模型的理论构想,到发展为指导青少年阅读素养评价框架,它更像是一颗种子,孕育着中国青少年精神成长与民族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更在于它重塑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何为良好的阅读教育、何为优秀的阅读者的根本理解。它指引我们超越短视的功利主义,回归阅读教育的本质,去培养一个个知识丰盈、能力卓越、价值光明的完整的“人”。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