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段发现、解密与治愈之旅 ——观电影《旁观者》
来源:文艺报 | 高求忠  2025年11月07日08:17

每一段父子关系,都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误解和追寻。作家肖复兴在散文《父亲和我》中说:“人老了之后,才渐渐明白了一点人生,才和父亲有了一点点的接近,付出的几乎是一辈子的代价。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亲人之间离得最近,却也可能离得最远。”

由松太加执导、杜庆春监制的电影《旁观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勾勒了这样一段普遍又戳心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图景。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许多家庭的缩影。影片通过主人公家辉的视角,引领观众共同踏上一段发现、解密与治愈之旅。

发现:家庭与社会中的不同形象。电影开篇,我们看到父亲是儿子记忆中那个刻板、疏离的形象。对于儿子而言,父亲是一个“家”里的符号,一个他急于逃离的源头。其实,陈老爹就像芸芸众生中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一位老人,在他身上折射出许多父亲的模样,给他送按摩椅、装空调,他觉得费电,给他送好酒,他也不舍得喝,宁愿自己去村上买散装酒。他生命垂危时,家辉从北京赶回来,但仍旧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

这场发现之旅始于父亲的病榻。当儿子极不情愿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在处理父亲身后事以及接触父亲旧相识的过程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被缓缓推开。他惊讶地发现,那个在家沉默寡言的男人,在老同事的回忆里,却有着豪爽与幽默的一面,他们在家从未听父亲唱过的一首歌,同事却说父亲经常哼唱,他所以为的全部,只是父亲生命的一个切面。

这种“内外不一”的特质,并非电影中的家辉父亲独有。同款父亲们在外需要披上铠甲,应对社会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将疲惫、委屈与压力独自消化。回到家,卸下社会角色的面具后,剩下的或许只有沉默。片中的老陈,为了保护家辉,一直保守转播站被砸的秘密,哪怕自己因此丢了工作,依旧无怨无悔。《旁观者》精准捕捉了这种割裂感,让儿子的发现之旅,成为所有观众回望自己父亲的心路历程。

解密:历史的谜题与心灵的隔阂。影片中父亲陈为民未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离世。在此之前,有人说父亲发病前曾去过山上,自己见义勇为救了老人家,但大哥家兴死活不相信,认为父亲不会去,甚至跑到报社闹了一通。葬礼之后,家辉与哥哥家兴、姐姐家媛在整理父亲遗物时,逐渐察觉父亲身上似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家辉开始探寻父亲生前的生活轨迹,像拼图一样,一点点地靠近真相。

影片的悬念贯穿始终,当年父亲工作的转播站究竟是被谁砸毁的?母亲意外去世背后有什么隐情?领到的骨灰到底是父亲的吗?如果是,父亲什么时候做过支架手术?为什么三兄妹都不知道?父子间多年冷战乃至决裂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家辉在父亲垂危时回来都很不情愿……影片通过黑白色调的记忆闪回和不同角色的叙述,一步步走近秘密的核心。每一次信息的披露,都像是在剥开一层旧日伤疤。

治愈:与过去、父亲、自己的和解。这一解密过程,也是儿子对父亲内心世界的勘探,所有的发现与解密,最终都导向了治愈。儿子穿越一层层迷雾,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心中的那座冰山才开始融化,终于从多年的怨恨中解脱出来,治愈了自己内心的伤口。电影结尾,父亲去世后,风吹拂着窗前的绿植,一直滴酒不沾的家辉,打开从老家带来的箱子,拿出那瓶父亲没有喝完的低价白酒,与父亲隔空对饮。这一次,看似一直很冷漠的家辉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喝着酒怀念父亲,热泪在脸上奔流。他对自己的孩子说,“想爸爸的爸爸了”。至此,家辉终于冲破父子间的隔膜,跨过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鸿沟,这一次治愈之旅完成了他与过去、与父亲、与自己的和解。

《旁观者》所探讨的“子辈对父辈的追溯与再认识”,是一个常见的文学母题,在父亲离去后,才惊觉对其了解太少并开始执着追寻的情形出现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在电影领域,许多电影会涉及代际冲突,但如此集中、深刻地聚焦这一主题的作品并不多。《旁观者》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将父子关系的解读与家庭历史的谜题紧密结合,电影的镜头语言含蓄克制,意在言外、富有美感。电影像一篇内敛而深情的散文,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的来路与归途。

《旁观者》承载了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关于理解、关于宽恕、关于爱与时间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那沉默的背影之后,可能藏着一片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波澜壮阔的海洋,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不做“旁观者”,理解、珍惜眼前人。

(作者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