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算法洪流中,谁还能击中人心? ——以《没出息》为例,看当下现象级歌曲的出圈
来源:文汇报 | 张志勇  2025年11月06日08:21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睁眼说瞎话,你在哽咽什么?你在哭什么啊,没出息!”当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不断压缩文艺作品的传播空间,当AI生成内容的泛滥稀释着创作的真实温度,近期爆火的《没出息》却以一种“非专业”的姿态击穿喧嚣——这首采样自台湾地区的“神曲”,经由大陆音乐人王搏的编曲剪辑,不仅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创下超两亿次的话题播放量,更衍生出管弦乐、摇滚、唢呐等多元二创形式,甚至引发两岸民众的集体共鸣。

在“注意力稀缺”成为时代痛点的当下,《没出息》的破圈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的是算法时代文艺传播、两岸文化互动与亚文化实践的深层逻辑,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启示。

传播逻辑的技术适配与情感锚定

在算法为主导的信息环境中,以抖音、小红书为首的各大短视频平台通过推荐机制重构了文化传播路径。它们以“协同过滤”与“去中心化分发”为核心,通过用户停留时长、互动率等精准判断,实现内容有效推送。因此,如何实现“快速击中”,把握受众注意力的前三秒,成为破圈的首要前提。

《没出息》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暗合了这样的传播逻辑:摒弃传统歌曲的前奏铺垫,开篇即抛出“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原声片段,其“三秒定生死”的传播策略直击注意力稀缺症结。与此同时,短促有力的背景鼓点、层层跌落的旋律线条,进一步放大了灰心又愤懑、沮丧又不甘的情绪点,使作品在第一时间完成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汪振军在研究中指出的“‘耳朵虫效应’是神曲流行的重要心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种设计的底层逻辑,即重复的节奏片段与极具辨识度的语言符号,能快速占据受众认知,形成“听过即难忘”的记忆点。更关键的是,原片段既无明确主语,也无具体指向,脱离初始的语境后,可被赋予育儿焦虑、职场压力、学业困境等多元解读维度,这种“文本弹性”也为传播埋下伏笔。正如有网友留言:“虽然他没说谁没出息,但我总觉得在说自己”,这种开放性文本特征,让不同身份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自我投射的空间,为后续病毒式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比近年来其他现象级歌曲,《没出息》做到了“技术适配”与“情感真实”的平衡——前者确保作品能在算法筛选中存活,后者则让作品突破流量的短期效应,形成持久共鸣。它通过“非专业”的原声质感,规避了社交媒体千篇一律的精致感与疏离感,这种“真实的粗糙”恰恰击中了算法时代用户对人性温度的渴望,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流量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两岸民间互动的情感基建与伦理共鸣

从大陆音乐人王搏的初始创作,到台湾地区网友自发改编的学校、职场吐槽歌,再到英、日文版本的衍生,作品逐渐脱离单一创作的属性,成为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件。《没出息》突破了地域限制与话语边界,成为跨海峡流动的传播奇迹,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将其定义为“自然有趣的两岸民间互动”,是对其作为文化纽带价值的充分认可。而台湾地区的普通民众则通过二次创作表达共鸣,甚至有网友在视频下激情留言,这种跨越海峡的民间情绪呼应,印证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底层联结。这种认同并非刻意建构,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记忆。

《没出息》的传播源于民间自发,并能实现无缝渗透,根本原因在于两岸社会共享一套高度同源的情感表达结构与生活经验语境,连通着对教育竞争、职场压力、身份焦虑的普遍感知,构成了数字传播的“情感基础设施”;同样,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等伦理情绪内核在两岸文化语境中具有高度可识别性,激活了“跨域情感共振机制”,使《没出息》在数字平台上的每一次转发、二创与评论,都成为两岸文化认同的再确认过程。这种“创作接力”打破了以往两岸文化交流的固有模式,构成“大陆创作—台湾二创—大陆再创作”的循环,形成“双向共创”的新形态。这种互动模式证明,两岸文化认同的强化无需刻意引导,只需提供一个能触达共同情感的载体,民众自会通过创作与传播,完成文化连接的实践。

亚文化实践的社会价值与文艺启示

《没出息》爆火,本质上是一场亚文化的集体实践,以“剪辑率与声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形式”,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戏谑重组实现“仪式抵抗”与“群体狂欢”。改编后的《没出息》,用传统乐器唢呐的高亢乐音消解原始话语的严肃,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加班族通勤赶地铁的视频背景音,或是嵌入家长辅导作业的崩溃画面,完成对内卷和压力的批判与自嘲。在这些创作实践中,原始素材被抽离原语境,其怒其不争的激烈语气被转译为具有普遍性的情绪载体,民众通过一种娱乐化重构,将原本严肃的诘问话语转化为对生活压力的吐槽,这正是此类文化的核心策略,即通过“弱化抵抗、强化娱乐”实现亚文化的安全表达。

这种转译背后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此类视频天然具有一种宣泄与疗愈的功能,这一点恰好契合了当代焦虑症候,也是算法时代文艺创作最稀缺的真实人性共鸣。当“连滚带爬”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青年的集体体验,歌词中“睁眼说瞎话,你在哽咽什么”的质问便触发了强烈共情。这种自嘲式互动营造了“共犯式”的亲密感,集体接纳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虽然它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却让每个观众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独的个体,这种不完美却真实的共鸣,正是算法无法复制的。

《没出息》的裂变传播揭示了算法时代的核心矛盾:平台试图用数据框定人性,却反而催化了人性真实地觉醒。研究显示,抖音算法通过A/B测试持续优化用户留存,但是在《没出息》的二创中,用户以摇滚版满足年轻群体的兴趣,用唢呐版向传统文化致敬,有力实现了对算法逻辑的突围。这种“去中心化共创”使作品成为开放式文本,视频最深刻的意义并非由原始版本留存,而是通过亿万万的个体进行“叙事重构”得以完成。

当AI能生成精致的旋律与文本,当算法能精准计算受众偏好,文艺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反而回归到最朴素的人性连接,这是破圈的“《没出息》们”,给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启示。两岸民众的狂欢,源于作品触达了同根同源的生活体验,源于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根基,源于民间创作解构并超越了其原有语境的叙事。跨地域传播恰恰证明文化认同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而文艺作品的价值正在于用真实的人性回响,击穿那些刻意构建的壁垒。

在算法洪流不断裹挟人心的当下,《没出息》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民众对真实表达的渴望,也照见了文艺创作的本质。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只有那些触达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才能真正突破流量的桎梏,成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化记忆。而这,或许正是《没出息》留给当代文艺创作者最珍贵的思考。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