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童心之路,向“审美本位”回归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观察

儿童音乐诗剧《和风一起散步》剧照
在娱乐与教育形态多元的当下,儿童戏剧不同于屏幕媒介的单向传播,而是以“在场性”构建起独特鲜活的艺术场域——孩子们在剧场中与角色共情、与故事对话、与演员交流、与同伴合作,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在想象力的碰撞中培育审美感知力。今天的剧场早已超越了单一的表演空间,既是文化传承与艺术普及的平台,更是儿童精神成长、亲子心灵交流不可替代的载体。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主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正是秉持着“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的共享理念,自2011年创办至今,已为国内小观众带来了世界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339家院团的563台剧目,线上线下共计演出2533场。作为国内首个“国字头”儿童戏剧节,它见证了行业从选材同质化到创作多元、从教育为主到审美本位、从单一呈现到技术融合的跨越发展。今年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延续初心的基础上,恢复了国际剧目线下展演,打破了地域和时空局限,让艺术盛宴惠及更多儿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戏剧节积极展现国际戏剧理念,于文化交流中拓宽儿童戏剧艺术视野,践行了“循童心之路,拓艺境之疆”的愿景。
从“教育本位”到“审美本位”
今年的戏剧节汇聚4个国家21家儿童戏剧团体的42部剧目,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在贴近儿童情感、表现儿童生活、满足儿童愿望、陪伴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上的艺术开拓。展演作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现代生活、生态环保、自我探索、红色教育、国际交流等多个主题,以话剧、音乐诗剧、木偶剧、京剧、脚偶剧、肢体剧、北京曲剧等多种艺术样式呈现。
剧目创作上,此次参演作品呈现出三大亮点:一、现实题材儿童戏剧大胆创新,拓展了儿童戏剧题材表现范围,在国家重大战略与儿童情感之间搭建起艺术的桥梁。如《长江女神,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聚焦“长江大保护”的战略,以长江白鱀豚和江豚为切入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与超现实视角,展现了长江生物的绚烂多姿和感人情谊,呼吁孩子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二、革命历史题材的立意与人物塑造有所深化。新时代儿童戏剧创作者在战争题材的故事讲述方式、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少儿抗战主题立意的深化上下功夫,打破了常见的叙事模式和思维定式,引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与民族精神认同。如改编自作家薛涛小说《情报鸽子》的《送不出去的情报》,充分运用悬念、突转等手法,通过“现实时空”与“回忆/幻想时空”的交织,塑造了鲜活的杨靖宇形象,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用生命保护孩子远离战争、呵护他们精神成长的感人故事与深切情感。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与当代儿童审美的对接。创作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通过现代表达手法实现了“价值重构”,让传统文化在与当代儿童的精神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作品的叙事视角多以植根于现实的幻想方式切入,凸显传统故事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着力于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如《封神之哪吒大战海龙王》将“斗法”主战场置于2025年的北京,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表现当代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敦煌·九色鹿王》则采用小学生研学途中“穿越”进敦煌壁画的设定,拉近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将传统文化 与主人公的成长相结合。
艺术形式上,参演剧目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如《敦煌·九色鹿王》运用XR创新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舞台的时空限制,打造虚实相生的敦煌奇幻场景。京剧《八仙过海》以群仙斗法、武打场面见长,翻跌、踢枪、打出手等精彩武戏程式,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将北京曲剧与话剧形式相融合,激发传统艺术新的活力,拓展了儿童戏剧的艺术空间。音乐诗剧《和风一起散步》改编自绘本艺术家熊亮的同名图画书,以创意木偶的方式,呈现出自然叙事的唯美诗意。
这些剧目或在启发孩子想象力和创意上寻求突破,或在文化传承上进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新,或在舞台呈现上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赋能融合,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审美需求开掘不同层面的主题立意和人物定位……丰富多元的剧目类型和配套的戏剧工作坊,彰显了新时代儿童戏剧从“成人诉求导向的教育本位”向“亲子体验导向的审美本位”的深度转型。
构建多元共生的儿童戏剧生态
儿童戏剧与孩子天性完美契合,不应只是大城市孩子们独享的“奢侈艺术”。为此,今年的儿童戏剧节新增西部地区分会场,开展红色题材剧目线上免费展播以及优秀剧目巡演活动,16部优秀儿童剧作品在9个省、市的18个市区县演出122场,让更多孩子获得优质戏剧作品的滋养。当然,面对全国2亿多少年儿童,儿童戏剧的创作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这需要更多有志于儿童戏剧创作的艺术家的加入。近年来,中国儿童戏剧节为青年创作者的成长成才和作品展示特别开设了“绽放·启航”优秀剧目展演板块。《七七的森林》《方寸里的中国画》等作品均来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从2022年至2025年,该计划共收到461位青年创作者投稿的441个创意,从中孵化出43部风格各异的作品,迄今已演出百余场,不仅为众多青年戏剧人和跨领域的艺术家提供平台,也为孩子们推出了更多审美风格各异的作品。
在积极构建多元共生的儿童戏剧生态的同时,今年 的儿童戏剧节也呈现出儿童戏剧新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新的艺术启发。
首先,要以内容为王,强化文学性。儿童戏剧应当与儿童文学深度联姻,携手共抵儿童精神深处。儿童戏剧创作者可以充分汲取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滋养,以此提升剧本的文化蕴涵,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真挚动人的情感、深入浅出的哲思,更好地反映儿童的现实与内心世界,从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探索世界。
其次,要形式多样,增强创意性。儿童戏剧的艺术样式需注重独特创意和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剧场的魔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如本届戏剧节的西班牙木偶剧《废宝动物大马戏》,用废旧物品制作精致灵动的木偶形象,引发了孩子们一阵阵惊叹。意大利脚偶剧《百变小脚丫》则以演员双脚为主要偶型载体,通过快速现场变装,构建脚偶角色的形象、性格与人物关系,惹得观演现场不断爆发出阵阵欢笑声。这些作品提示我们,儿童戏剧作为唯一一种以观众类型而不是剧种命名的舞台艺术,其艺术表达要更加开放、多元、创新、准确;一切舞台艺术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儿童审美思维、能够准确服务戏剧内容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三,要年龄分级,增强精准性。儿童戏剧创作要继续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精准打造婴幼儿戏剧、童年戏剧、少年戏剧等年龄分级。当然,优秀的儿童戏剧创作应该有丰富的内涵,但不能据此忽视儿童戏剧年龄分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比如0到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感知觉发展关键期,认知以具象思维为主,无法理解复杂情节,审美需求聚焦在安全感的建立与多元感官刺激上,核心诉求是通过戏剧完成感知体验而不是故事理解。因此,婴幼儿戏剧应以感官启蒙为核心,审美表达上偏向具象化和游戏化,表现形式上简单且直观,内容主题要复现日常经验。4到12岁童年期的儿童,已开始进入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思维,他们的审美需求从感官体验升级为情感代入与价值观启蒙。因而,童年戏剧应以情感共鸣为创作核心,审美呈现上偏向故事化和幻想性,表现形式丰富有趣且具有叙事性;作品主题大多注重展现角色的成长,内容涉及友谊、合作、历险等;人物设定多为伙伴式的,能让儿童观众带入他们认同的角色情感,为人物的成功而高兴,为其失败而难过。13到17岁少年期的孩子们开始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初步觉醒,开始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时他们的审美需求就从之前的情感代入升级为更加深入的思想碰撞与自我探索,对剧目的真实感和思想深度的要求会显著提升。少年戏剧应以理性思考为核心,审美呈现要体现艺术质感,戏剧语言要具有思辨性,能与少年实现深度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目前,国内婴幼儿戏剧刚刚起步,少年戏剧极度匮乏,这些都亟待突破。
总之,儿童戏剧在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对善的认同、对世界的好奇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期待创作者能坚守童心视角,创新表达方式,让戏剧成为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光源,助力他们建构起更开阔的世界观、更饱满的精神品格。这是创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
(作者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