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事业承担着无可回避的历史责任。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以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进力量。
文艺始终随时代而发展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民族复兴的本质来看,既要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方面的强盛,也要有思想理论、价值体系、审美品格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强盛。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精神文化是推动、引领复兴的重要力量。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强盛的精神世界,就难以战胜困难与挑战;遮蔽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不能明辨是非、判断美丑,就会失去理想与信念;缺乏共同的目标,就不可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走向胜利。文艺创作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审美滋养。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感悟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与艺术,成为塑造自我的重要表现。比如,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就是那一时期先民的文化标识,是他们对宇宙、世界与自我的理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花卉图案,亦是那一时期先人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知。从本体的层面来看,作为艺术形象的“龙”与“花”是文化的重要表达;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是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印记。
据史籍记载,在黄帝时即有乐舞《云门》,帝尧时有乐舞《大咸》,帝舜时为《大韶》,帝禹时为《大夏》,商汤时有《大濩》,周武王时有《大武》。它们被称为“六代乐舞”。乐舞是音乐、舞蹈、诗歌三种艺术形式融于一体的综合体。其主要功能为国家祭祀、礼仪活动,以表现社会兴衰、赞颂先祖伟业,进而教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向上。周时,特别是西周初期,被视为是与尧舜时代一样的“理想社会”,其主要标志是礼乐教化、圣人当政。至东周,诸侯争霸,群雄博弈,出现了文化的大进步与大繁荣,可谓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治理形态、文化形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更多的文化典籍中,先贤们探讨了文艺的产生形态、创作手法、社会功用,以及人格修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范畴。如《礼记·乐记》就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就是说,音与乐的形成,乃是由人的内心生发的。人心之所以被触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发挥作用的结果。人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内心世界产生了相应的反应,便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论述十分精辟地揭示出艺术生成的主客观原因。典籍中记载的众多讨论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体系。
以诗歌而言,至少在周时出现了民间的“风”,还有偏贵族化、祭祀化的“雅”与“颂”,被收集整理后编为《诗经》。其中有民族史诗性的吟诵、教化意义的讽喻、表现人之情感与生活的描写等等,是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社会生活、民众情感、价值遵循的重要典籍。《诗经》还确立了“风雅颂”与“赋比兴”的“诗六义”,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的诗歌创作。屈原等人的《楚辞》则充满了无际的想象力、瑰丽的表现力,以及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超越性表达。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属于这一时代的文化典籍、文艺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形态与方法论,具有典型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特质,表现出坚韧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创造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艺创作必须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坚守中华立场,激发创造活力,增强精神力量,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伟大复兴的精神世界、情感形态、奋斗业绩,创作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之作、高峰之作。
新质生产力与文艺的新动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由中国人民建设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是基于悠久历史形成的文化影响,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发展实践。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地域广阔的资源条件、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形态、和平发展的历史必然等等,共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文艺创作既要表现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更要发现、表现自身的特色。比如,中国推进现代化并没有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来完成工业积累,而是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构建了全产业链工业形态。实现工业化可能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依靠自身资源、人口、制度等特点,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得到发展后反哺农业的方式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鲜明特色。创作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化的“普遍”标准,而要正确、深刻地表现属于中国的特点,表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不断努力、不懈奋斗的历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体系。以生产方式言,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进程中,传统的农业、畜牧业已不占主导地位,而升级为现代农业与现代畜牧业。传统制造业将被改造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动力。对这些全新现象的了解、感受,隔靴搔痒不行,蜻蜓点水也不行。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入其间,感受现实生活的新形态、新变化,才能表现出新的生活之必然、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在传统的制约中蜕变为既具有传统中的现代生命力,又适应时代变革、具有现代品格的新人?他们经过了怎样的锤炼、努力,在精神世界与情感形态上如何呼应了历史进步的必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建立了什么样的既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又能够维护社会伦理的关系?面对剧烈变革,文艺创作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挑战,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变得更为急迫。这也将反映出文艺创作的自觉性与深刻性。
新技术的出现对既有的创作形成了严峻挑战。AI技术将对传统创作方式产生冲击。它仍然只是“技术”,并不能自动地深刻表达人的情感与认知,也很难显现出创作者的个性,但是,它在信息收集、词语呈现、图像生成等方面保有优势。新的媒介与传播方式出现后,传统纸质媒介受到冲击,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以发表作品为主的纸质刊物更是首当其冲。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艺术可以舍弃纸质刊物,而是意味着刊物要适应时代之变推动自身转型,实现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有机融合。如何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增强刊物的影响力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性问题。事实上,人们已有很多探索。如在正刊的基础上开办公众号向社会宣介作品、报道活动;借助网络主播宣传“带货”,扩大影响力等等,都有积极的成效。但仅此仍然不够。网络阅读的即时性、随意性、碎片化很强,信息量很大,必须探索适应这种要求的路径,解决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影响欣赏者、增强吸引力的问题。即使是对纸质刊物的宣介,也不能简单地以为网络传播的内容是纸质原创的“附庸”,而要认识到它是在纸质基础之上的“新”创作——适应新传播特点的“新”作品,要有符合其传播特点的新设计、新创意、新形式,更为有效地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刊物的市场覆盖面,从而更为适宜地强化美的熏染与精神的提升。
实现从理论到创作的全面跃升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将对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欣赏方式,甚至创作与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网络文学、网剧、短视频等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形态。AI技术的普及将改变传统创作方法,丰富艺术类型。尽管文学艺术一直随时代演变不断呈现新的形态,但其不变的是对人的命运、精神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的表达。文艺创作必须在变与不变之间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文艺,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首先,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理论体系。中华审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创作的本体、类型、方法、功用,创作者个人的人格修养、艺术想象力、情感形态,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收获,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理论的审美体系,对世界各地的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现代派艺术思潮的形成固然是欧美先发国家社会变革的反映,但也是在接受、借鉴中华审美要素之后才实现了新变。以绘画领域的印象派而言,正是受到了东方艺术,主要是绘画艺术中关于“线”的表现力、“人”的日常生活形态、“意象”等表现手法的影响,才兴起了一场改变传统绘画艺术的思潮。在文学领域,中国古典诗歌关于意象的表达,极大地影响了欧美意象派的创作。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中蕴含着极具现实意义的“现代性”。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与吸纳外来有益文化,表现时代精神风尚,塑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诗性形象,是文艺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探讨中华审美理论的方法、范畴,重新认识并张扬其具有现实意义、生命价值的内涵,着眼于创造具有“现代”品格的艺术形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创新转化,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构建现代审美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主品格的审美话语形态。
其次,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感受时代的新变化。介入生活的程度不同,认知的角度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表现在创作中,其审美指向也有诸多差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极为独特、极具复杂性的变革。这就是从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快速进入了以现代科技为创新动力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的依恋,以及传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仍然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先发地区虽然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但后发地区的农耕文明色彩依旧深厚。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要比任何人都更深刻、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现实生活。同时,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出现了许多新的产业、行业、阶层、技术、现象,即使是艺术形态也变得更为多样。它们对技术、传播、策划等外在元素的依附前所未有。人的情感、行为、价值观显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复杂化。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中,发现并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分辨其意义与价值,选择具有审美意蕴的内容进行创作是对文学艺术创作者的考验。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真诚地直面中国的现实,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优秀之作,为人类的前行贡献中国的声响与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再次,要更加充满激情地创作表现时代精神与审美品格的优秀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需要有表现这个时代的高峰之作。中国文艺在经过了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之后,逐步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审美范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广大作家艺术家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文艺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传统审美中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成分被重新唤醒;经过不断探索、尝试,创作手法、表现领域、审美理念得到了积极的拓展;新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的出现,使艺术形态更为丰富、多样,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日见深化。以目前的创作而言,在借鉴外来有益元素的同时,对传统表现手法进行了有效激活;在重视内在精神世界描写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外在客观事件的叙述构建;在题材领域、创作手法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同时,更为注重对人物命运、价值的表现等等。很多作品在坚守正确导向的同时,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深厚的情感表现力,令人深思,触动人心,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艺的新气象与新的可能性。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文艺创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厚基础与多样可能。为时代贡献更为深刻生动的、展现这一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是历史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有责任创作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崭新诗篇。
(作者系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