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剧莫为“低幼适配”丢了艺术深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谭旭东  2025年11月04日08:44

儿童剧创作演出和发展中,应该充分理解其作为儿童文学和儿童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审美主体性,不能仅仅把儿童剧当成戏剧或其他表演艺术。

儿童剧的健康发展,须坚守儿童文学性、儿童艺术性,还要坚守儿童本位,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艺术位置,才能保证儿童剧更好成为儿童心灵熏染和思想引领的艺术载体。

近几年,儿童剧出现了不少新作,随着儿童戏剧节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在北京、上海、济南和西安等城市儿童剧的创作和排演也越来越活跃,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欢迎。还有的儿童剧不但在剧场演出,也走进小学、走进社区,在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儿童剧在我国发展已逾百年,从一开始继承传统戏曲的同时,借鉴西方歌舞剧,创作了儿童歌舞剧这一样式,到抗战时期产生的一批宣传爱国主义、反抗侵略的儿童剧,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儿童剧,这些儿童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且有不少贴近现实,反映儿童在特定时代的处境与生活,大部分都是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并与学校美育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的。

近年来,儿童剧蓬勃发展、佳作频出。但随着儿童剧越来越专业化,一些儿童剧逐渐脱离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倾向。不少儿童剧都是戏剧科班出身的人编剧或排演的,他们往往未接受儿童文学教育,也没有教育学的学术背景,这与一些儿童剧越来越脱离儿童文学领域、未自觉与学校教育结合,尤其是缺乏对美育的参与可能有一定关系。于是,一些儿童剧出现几种明显的问题:一是未自觉体现现代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只是把儿童剧当成戏剧,没有把儿童剧当作儿童文学的一种,至少是儿童文艺的一部分;二是一些儿童剧出现了重表演、轻语言的问题。儿童剧本身是语言艺术,符合儿童语言接受规范的儿童剧容易被儿童接受,更容易成为不过时的经典。三是有些儿童剧出现了简单化、幼稚化的问题,编剧和导演为了取悦观众而刻意调低接受难度,这种“低幼适配”无疑失去了艺术深度,甚至导致儿童剧内容幼稚,表现形式也偏于简单。

具体来说,一些儿童剧的“低幼适配”在近年尤为明显,其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刻意迎合儿童观众。有的儿童剧,尤其是童话剧,故事多和幼儿故事接近,从形象和内容来看,都偏于低幼,而且一些儿童剧出现了明显的“动漫化”,把动漫里的娱乐元素过多地移植到儿童剧表演中。二是语言和形式幼稚化。有些儿童剧里的语言,要么成人化,按照成人的思维去加入教育主题,突出教育观点,要么就是低幼化,让童话剧里的形象说幼稚的话,模仿幼儿的语言,动作和行为也幼稚化。有的儿童剧里的成人形象都是捏着嗓子和孩子说话,而儿童形象的语言又装成大人的样子。这其实都是幼稚化的表征。三是故事和主题陈旧。不少儿童剧的故事和主题模式很雷同,出现了跟风和同质化的现象。

这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一些儿童剧创作和排演刻意追随大众热点、“低幼适配”的取向,而且偏离了艺术尺度,使得儿童剧难以承载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无法以审美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也影响了儿童剧的二次创意开发和传播。

儿童剧是儿童文学中与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和儿童小说并列且并重的文体,也是儿童艺术中与儿童音乐、儿童美术、儿童电影、儿童电视剧和儿童动漫并列的艺术样式,儿童剧创作演出和发展中,应该充分理解其作为儿童文学和儿童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审美主体性,不能仅仅把儿童剧当成戏剧或其他表演艺术。儿童剧的儿童性和儿童艺术性、儿童文学性是其审美本体性构成的核心要素。因此,“低幼适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些儿童剧脱离儿童性且只是一味重视讨好观众的行为,或者说,“低幼适配”本质上就是重视市场性和娱乐性。以市场性、经济效益来看待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自然适得其反。儿童剧的健康发展,须坚守儿童文学性、儿童艺术性,还要坚守儿童本位,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艺术位置,才能保证儿童剧更好成为儿童心灵熏染和思想引领的艺术载体。